曾經在某一本雜誌上看過一間公司的老闆接受採訪,在採訪的過程中,記得詢問老闆每天花最多的時間在什麼樣的事情上,而這位老闆的回答是「他每天花最多的時間在思考公司運作時若是遇到狀況時要怎麼處理。」在現實的世界裡,我們在進行的事情不會永遠都順順利利,當遭遇到問題的時候,身為領導者的人就必須要找出解決的方法。思考事情的解決方案,評斷每個方案的優劣對錯,是領導人很重要的工作之一。
前一陣子熱門的電影《絕地救援 (The Martian)》裡有一段類似的情節剛好可以拿來作為案例。在電影中,Matt Damon飾演的太空人Mark Watney因為意外被留在火星上,而太空總署(NASA)發現這件事之後就規劃了救援行動。在原本的計劃失敗之後,一位研究員提出了另一個方案,就是太空船戰神三號取消原本返回地球的計劃,轉回火星去進行救援的任務。
對於這個計劃,Sean Bean飾演的太空總署主任Mitch Henderson贊成,但是Jeff Danial飾演的太空總署署長Teddy Sanders不同意。Teddy Sanders擔心這個救援任務的失敗,讓原本可能只會損失Mark Watney一位太空人的狀況變成整個戰神三號六位太空人都殉職。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導致太空總署的經費被刪減,後續的火星探險計劃中止。
【太空總署主任Mitch Handerson (這部電影沒有領便當)】
在電影的劇情中,Mitch Handerson偷偷的將這個計劃傳送到戰神三號上,讓戰神三號的太空人們決定要不要執行這個計劃。而最後太空總署也在戰神三號上太空人們的堅持下配合了這個行動,讓戰神三號繞過地球重返火星,最後成功的救回了困在火星上的Mark Watney。而Mitch Handerson因為私下將這個計劃傳到戰神三號,在Teddy Sanders的要求下在事件後辭職了。
【太空總署署長Teddy Handerson (走下主播台變成署長了)】
在我們繼續討論電影中Teddy Sanders的這個決定是否有其道理前,讓銀狐先分享一件曾經發生在某遊戲公司的往事:
某公司(為保護當事人,請勿詢問這是那間公司的事,也請各位同業不要自己對號入座)是一間以研發中小型遊戲為主的遊戲公司,該公司的研發單位有不少的研發人員,在該公司的產品線上目前有三款遊戲正在進行開發中。這三款遊戲分別是預計今年年底要推出的A遊戲、明年年中推出的B遊戲、以及後年年初要推出的C遊戲。
在年中的時候,A遊戲在公司內部進行了小規模的測試。測試的結果不是很好,公司認為這樣的產品如果年底的時候推出,那麼可能很難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成績。因為這樣,決定要針對A遊戲的內容進行補強,增加更多的遊戲內容並且對現在完成的內容進行調整。這樣的決定增加了許多工作,如果A遊戲還是維持原本預訂的推出日期,目前的開發團隊人力不足。
針對這個狀況研發單位進行了討論,最後研發單位的主管決定讓B遊戲的團隊成員加入A遊戲,協助A遊戲在時程內將遊戲趕出來。不過這個決定會影響B遊戲的進度,原訂明年年中要推出的B遊戲在人員被調離之後,幾乎確定無法在原訂的時程內完成了。所以在會議中,B遊戲的負責人提出了他的疑問:
「調動人員去支援A遊戲我沒意見,不過這樣做B遊戲的進度會受到影響。」B遊戲負責人
「是的,不過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先讓A遊戲年底前順利推出。」研發單位主管
「那麼B遊戲的推出時間是否該往後調整?」B遊戲負責人
「這個問題等A遊戲完成後會再進行人員的調度。」研發單位主管
「到時候?萬一A遊戲成績不好需要更長時間開發怎麼辦?」B遊戲負責人
「我們投入更多的人力,就是為了要讓A遊戲有好成績。」研發單位主管
「我覺得這個調度有問題。」B遊戲負責人
「什麼問題?」研發單位主管
「萬一A遊戲沒成功,B遊戲進度受到影響,明年會沒有遊戲可以推出。」B遊戲負責人
「所以我們一定要讓A遊戲成功。」研發單位主管
「我覺得我們應該思考一下萬一A遊戲沒成功的備案。」B遊戲負責人
「你這樣想太負面了,我們應該要正面思考。」研發單位主管
「這不是正面思考還是負面思考的問題,萬一發生了怎麼辦?」B遊戲負責人
「所以我們要避免這個狀況的發生。」研發單位主管
接下來會議就進入鬼擋牆的階段。B遊戲負責人希望研發單位主管思考萬一A遊戲沒有成功,那麼明年公司的產品規劃,如何避免A遊戲若是失敗後明年沒有新產品可以推出的狀況。而研發單位主管則是不斷強調,思考這個沒有意義,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讓A遊戲成功,這樣就不需要去擔心明年有沒有產品的問題。
研發單位主管是整個研發單位的頭,因此最後B遊戲負責人的建議沒有被採用。至於A遊戲上市之後,很不幸的如同B遊戲負責人所說的沒有成功,於是公司再匆匆忙忙的把A遊戲的團隊打散加入B遊戲的團隊,希望讓B遊戲能照原訂的時程推出。不過因為之前人力被調去A遊戲支援,B遊戲的進度大幅落後,於是研發單位主管再將C遊戲的人員也調來支援。
最後B遊戲有沒有順利在原訂的時間推出?推出之後成績好不好?後續的C遊戲是不是有受到影響,銀狐沒有去瞭解。不過那並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所以就讓我們把這件事放到一邊。到底這位研發單位主管當初有沒有思考到這個萬一的最壞狀況,銀狐不是他所以不知道。不過,從他所做的選擇,可以看得出來他就算是有想到這個萬一,也沒有認為這個萬一的狀況會發生。
同樣的狀況如果問銀狐,我可能會保守的選擇從C遊戲調動人員去支援A遊戲,讓B遊戲能以原本的人員持續的進行開發。這樣萬一A遊戲沒有成功,最壞最壞在第二年的年中公司還有B遊戲可以照時程推出。雖然說這樣做並不會保證B遊戲一定能成為備案,不過至少算是有個備案。調動B遊戲的人力去支援A遊戲,讓B遊戲的時程也受到影響,個人覺得這個決定並不好。
再回到電影《絕地救援》的這段劇情。在決定要不要執行這個救援任務之前,太空總署才剛經歷過火箭發射失敗的事件,電影中由於中國國家航天局提供了它們的太陽神火箭,所以才能有接下來的選擇。在Teddy Sanders的思考中,如果執行這個拯救任務失敗的話,連續兩次任務的失敗可能會讓接下來的預算被刪減,影響到後續的火星探險任務。
雖然電影的最後救援任務成功,Mark Watney被救了回來。不過,在進行這個救援任務之前,沒有人能夠保證它一定能夠成功。也許Teddy Sanders的決策比較保守,但也不能因此說他的決定就是錯誤的。站在太空總署主管的角度,他必須要思考所有可能狀況,然後從中挑選他覺得最好的選擇。
身為領導者,在思考所有事情的時候要多方的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考量執行之後的結果。電影《絕地救援》裡的Teddy Sanders與銀狐舉例的那間遊戲公司研發單位主管在面對問題時做了不同的選擇。Teddy Sanders為了避免最壞的狀況發生,做了保守的選擇;而那間遊戲公司的研發單位主管則是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從結果來看,Teddy Sanders所擔心的那個最壞狀況並沒有發生,但是那間遊戲公司的研發單位主管卻遇到了最壞的狀況。不過決策這種事,我們不能只從結果來看,而是要一併考慮當時的狀況才對。掌握權力的人,會經常的遇到這種需要決策的時候。決策一旦做了,那麼就沒有反悔的餘地,剩下的就是從事後的結果來做檢討了。
銀狐 Silver Fox。一個在遊戲業打滾30年的老頭,現在則是半退休狀態的說書人。有空喜歡玩玩遊戲,談談遊戲產業的事。喜歡出國旅遊,四處吃吃美食增加體重和膽固醇,當當兼職的遊戲顧問、做遊戲的評測,玩一玩自己有興趣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