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少女夢工場1代中文版你可能不知道的十件事

最近《美少女夢工場 (Princess Maker/プリンセスメーカー)》這款遊戲登上了Steam平台。由於這款遊戲是銀狐在精訊電腦工作時經手的第一款日文改版遊戲,原本對於日文遊戲改版沒有什麼概念的銀狐也是在有了這款遊戲的改版經驗後,才對遊戲中文化的工作有了一些瞭解,因此在自己的Facebook粉絲頁上寫了一些當時的秘辛。

【美少女夢工場日文版的遊戲畫面】

這篇文章的迴響不錯,晚上回到家之後銀狐也覺得有點意猷未盡,於是把原本寫在Facebook粉絲頁上的內容整理成這篇文章,然後再增加一些後來想到的往事,整理成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列出了十個在《美少女夢工場》這款遊戲中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清楚的事。

1.美少女夢工場一代日文版並不是Dos/V遊戲

由於系統的不同,在那個Dos的年代,要在PC上玩日文遊戲,除了少數日本遊戲公司有開發Dos/V版本的遊戲,所謂的Dos/V是日本IBM開發的一套作業系統,它內含著日文系統,可以在電腦上顯示日文。不過美少女夢工場1代並不是Dos/V的軟體,它是一套標準Dos的遊戲,開發公司自己做了日文系統在遊戲中,網路上很多人說美少女夢工場1代是Dos/V的遊戲,其實是錯的。

2.美少女夢工場差一點就直接盜版上市了

當時遊戲公司的老闆到日本意外的購買到一套美少女夢工場1代的PC版,考慮到並不是所有的玩家都看得懂日文,發了傳真想要和開發公司連絡想取得代理權。不過這傳真發過去很久都沒有回音,遊戲公司以為日本人根本不想理會台灣遊戲公司想代理的這件事,於是有打算要直接就盜版出日文版。事實上,遊戲的說明書、包裝都做好了,結果一紙日本來的傳真讓這些已經生產好的東西只好全部報廢。日本人並不是不想理台灣遊戲公司的代理要求,只不過是決定的速度比想像中的慢了許多。於是接下來才繼續進行談合約、取得程式碼、製作中文版本的流程。

3.為什麼遊戲的中文名稱是美少女夢工場

美少女夢工場的遊戲原名是Princess Maker,如果用最生硬的譯名就會變成公主製作者(也有人說公主製造機)。考慮到當時的市場,我們改用美少女來取代公主這個名詞,至於Maker這個詞,在絞盡腦汁之後想出了夢工場,所以遊戲的名稱就變成美少女夢工場。至於為什麼是工場而不是工廠,如果您有一代和二代中文版的包裝,會發現一代的時候我們本來用的是『工廠』,但是到二代的時候卻改成了『工場』。會做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我們覺得『工場』比較有日本味,所以後來精訊也以『美少女夢工場』去登記商標。

4.為什麼一代的中文版裡面錯字這麼多

關於這一點,就請讓我先來個猛虎落地勢道歉一下啦。由於美少女夢工場1代是遊戲公司第一次做日文翻譯的遊戲,而當時因為日文翻譯不好找而且價格很貴,基於成本方面的考量最後翻譯是由公司成員的親戚負責的,而這位負責翻譯的老先生不會用電腦。因此中文版的翻譯是由工程師先把程式裡的文字抽出來整理成一個檔案,然後把這個檔案印出來,翻譯的人在印出來的紙上把翻譯後的中文寫在下面,然後再由另外一個人把文字輸入到那個檔案中取代原本的日文字。而當時負責輸入中文的工作人員只有我一個人,鄙人在下我的中文輸入速度又不快,在時間很趕的狀況下打錯了許多字,就造成了遊戲中有許多錯字的這個結果。

5.差一點點美少女夢工場的秘技就變成明技了

負責改版的工程師在看程式的時候,發現了日本人沒有告訴我們的遊戲秘技,由於每一次使用都要先按特殊的按鍵,所以工程師覺得很麻煩就把它改成不需要按任何按鍵,只要開啟選單就可以使用秘技。結果這個版本送去給日本審核後,日本方面很嚴肅的傳來一張傳真,命令我們要把這個秘技藏起來。結果,這個秘技就這樣又從明技改回秘技了 (笑)

6.中文版的音樂才有支援音效卡

日文版的美少女夢工場只有PC喇叭和Midi這兩種音源,由於Midi是很昂貴的設備,在當時的台灣只有少數玩音樂的人才有這設備,所以為了中文版的玩家不會只能聽到PC喇叭的音源,工程師加上了音效卡的功能。至於音效卡版本的音樂則是請外包的作曲師幫忙轉錄Midi的版本,然後再轉檔製作的。

7.美少女夢工場採用的是16色的模式

和當時大多數日本個人電腦上的遊戲一樣,美少女夢工場1代使用的也是16色的模式。不過在驚人的網點以及混色工夫下,這款遊戲的畫面表現相當的驚人。當時《美少女夢工場》第一次在資訊月的會場展出時,有兩位學生模樣的男孩經過精訊電腦的攤位,其中一位像是想要對朋友表現似的,盯著遊戲畫面好一陣子之後,對他的朋友說「這款遊戲用的是64色的模式」,這發言讓當時站在一邊的銀狐差點笑出來,很想對他說「同學,這是16色模式啦。」現在的玩家可能無法理解16色有什麼了不起的,這16色裡面包含了黑色、白色以及我們所謂的Key Color,實際在製作上的難度其實是很高的。

8.有個中文系統下打不出來的日文名字

在美少女夢工場的日本開發製作群裡,有一位負責編曲的日本人,他的名字第一個字是『木尾』。這個字在中文系統裡並不存在,因此當時在中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因為找不到對應的文字,就用了『尾』字取代。當然,這個錯誤檢查得很仔細的日本人不可能沒有發現,所以就被列入修正清單而被提了出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銀狐在當時使用的倚天中文系統裡建了這個『木尾』字,然後讓工程師把這個字抓到系統裡,才順利的在製作群裡顯示了這位編曲先生的名字。

9.壓力與疲勞之謎

在日文版的美少女夢工場中有個屬性叫ストレス,懂日文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字其實是英文的Stress,如果要翻譯成中文的話一般來說會翻譯成壓力。不過在美少女夢工場1代中,我們卻將這個屬性翻譯成疲勞。事實的真象是負責翻譯的老先生對日文片假名沒輒,當時銀狐的日文也破到一個不入流的程度,相關的工作人員也搞不清楚這個字該怎麼翻譯,於是就看著遊戲中無論我們做什麼它都會增加,就這樣的把它翻譯成疲勞了。等到後來真的知道這個屬性的意義時,遊戲的說明書也已經送印了,於是就這麼將錯就錯下去 (跪)

10.美少女夢工場1代中文化團隊成員的人數

如果您的手中還保留有美少女夢工場1代的中文手冊,翻到最後面可以看到遊戲中文化的製作群。其中的日文翻譯和編曲都不是精訊的員工,至於那位程式也只有負責遊戲使用的音效卡相關驅動程式,實際遊戲中文化的程式其實是外包給一位匿名的同業。因此整個中文化的團隊中,其實只有銀狐一個人是當時精訊的員工,所以各位看到的這款中文版的美少女夢工場1代,扣掉外包與支援的程式後,實際中文化的團隊就只有銀狐一個人,從中文輸入、改圖到遊戲測試都是銀狐一個人做的。這人數看起來很少,不過在當年其實是很常見的唷 (笑)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