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之王(Deathlord)遊戲評析

Origin Systems推出的《創世紀(Ultima)》這一系列遊戲,是電腦遊戲史上非常成功的角色扮演遊戲。自從這個系列遊戲上市之後,就成為許多遊戲學習和模仿的對象。今天筆者要評析的這款《毀滅之王/死亡君主(Deathlord)》,就是一款看起來、玩起來都有點類似《創世紀》的角色扮演遊戲。

Deathlord

這款遊戲是由Al Escudero及David Wong設計,Electronic Arts於1987年發行的。由於當時台灣還沒有遊戲公司取得Electronic Arts遊戲的正式授權,因此市面上出現的都是盜版。《毀滅之王》是其中一間公司推出的版本所使用的譯名,另外也有《死亡君主》的這個譯名。以下的文章中,將統一以《毀滅之王》來稱呼它。

這款《毀滅之王》的背景是發生在一塊名叫Kodan的大陸上。大陸上有個Lorn王國,正受到邪惡的毀滅之王的威脅。毀滅之王的大軍以及它手下那群邪惡的惡魔在大陸上燒殺擄掠,還摧毀了王國的第二大城。邪惡的勢力不斷的擴張,在這王國的存亡之秋,身為冒險者的玩家將接受國王的號召,踏上消滅毀滅之王的旅程。

進入遊戲後,首先玩家要創造自己的隊伍。在遊戲中提供了八種不同的種族以及五大類共十六種的職業可以選擇。每個支隊伍需要六名成員,每位成員有七種不同的屬性,所以光是在遊戲開始的時候創造人物就會花掉許多時間。遊戲內有預設好六名成員可以使用,如果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在創造人物上,可以直接使用這六名成員。

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使用這六名成員在遊戲初期似乎略微容易上手一些。因為在自己創造成員的時候,各項屬性都是亂數決定,而這個亂數的結果除非各位的手氣非常好,否則通常會有一兩項的屬性不是那麼理想。而這款遊戲的初期難度很高,隊伍的成員在戰鬥中被殺死就會立刻被存檔,所以遊戲初期其實經常在進行刪除已死隊員和新創成員的狀況中渡過。

遊戲提供了讓玩家可以將《冰城傳奇(Bard’s Tale)》、《創世紀3(Ultima III)》或是《巫術(Wizardry)》遊戲中的角色傳送到《毀滅之王》中。這三款遊戲都是當時熱門的角色扮演遊戲,遊戲這麼做應該是想要吸引玩這些遊戲的玩家。不過,傳送過來的角色其實什麼都沒有保留,就連種族、職業、屬性等等都不會保留,所以這功能其實作用不大。

玩家在進入遊戲後,會看到非常類似《創世紀3》的遊戲畫面。畫面的左側,就是冒險的地圖畫面,右側則是一些基本的資訊以及隊伍成員的狀態等等的資訊。若是一位不怎麼熟悉角色扮演遊戲的玩家,將《創世紀3》和《毀滅之王》的遊戲畫面放在他們的面前,恐怕還會以為這兩個畫面是同一款遊戲呢。

而且,除了畫面的配置很像之外,就連地圖上的元件也非常的類似。當然,那個年代的遊戲畫面表現原本就比較陽春,所以在圖像上本來就沒有多華麗。而《毀滅之王》的某些地圖元件的圖素,看起來就像是從《創世紀3》裡『借』來的一樣。也因為這樣,這款遊戲在推出之後曾經引起Lord British的注意,還為了這款遊戲和Electronic Arts(以下簡稱EA)有一些紛爭。

額外提一個插曲,因為這款遊戲導致Origin Systems有一段時間和EA的關係變得很惡劣。由於Lord British認為這款遊戲可能有反組譯他的遊戲,因此終止與EA的發行關係。由於EA並不承認有盜用,因此Lord British後來就在他的遊戲中加入了一位名叫Pirt Snikwah的死掉的海盜(當時EA的頭頭名叫Hawkins Trip,將他的名字倒過來寫)來表達不滿。

在《毀滅之王》的宣傳中,宣稱這款遊戲裡有16塊大陸、128種不同的怪物以及20個地下城可以供玩家進行探索。就數字上來說,這樣的規模在當時的確算是滿大的。不過,這款遊戲的平衡性做得相當差,特別是遊戲開始初期的難度高得嚇人。筆者當年在玩這款遊戲的時候,足足死了三十幾名的隊友之後,才勉強的練出六名等級二的隊員。

遊戲的美術是一大特色,像是宣傳的賣點128種不同的怪物,這個部份的數量的確很多。另外,遊戲中的世界有著時間,隨著太陽下山,你的視野也會越來越小,讓你無法看到向你逼近的怪物。如果你在城鎮中犯了錯,那麼城裡的衛士將會攻擊你,就算你一時逃出城鎮,下一次你再踏入城鎮時它們就會繼續追捕你。這些畫面與設計上的細節,其實做得相當不錯。

而遊戲會給人很困難的感覺的原因,則是和遊戲採用的存檔機制有關。遊戲中隊伍的成員死亡時,這個死亡的狀態會立即被寫入磁碟片中。所以就算是立刻關機,或是選擇讀取之前的存檔都無法救回這名角色。遊戲雖然有提供備份存檔磁片的功能,不過玩家總不可能每經歷過一場戰鬥就進行一次備份吧。因為這個戰鬥死亡的懲罰太過嚴苛,導致了遊戲的難度變得很高。

而遊戲的難度,有另一方面則是呈現在遊戲內探索的部份。在城鎮或是地下城中,有著秘門或是幻象牆。這些東西幾乎沒有什麼提示,逼得玩家需要自己不斷的四處撞牆。而有些藏有秘寶的地方,除了撞牆穿牆還不夠,玩家還需要找到機關將其關閉,才能夠取得這些寶藏。偏偏這個部份遊戲中也大多找不到提示(或是需要付錢給線民才能取得),所以玩起來很辛苦。

另外,這款遊戲雖然號稱是採用了東方的背景,遊戲中也的確會看到許多很日本的名詞。像是遊戲的職業中就有一堆英文拼音的日語(舉例來說,有個職業叫Ansatsusha,其實就是日語暗殺者的發音用英文拼出來),但實際上遊戲裡的設定並不完全是日本背景,也有一堆歐美系的名詞混在裡面,讓這款遊戲給人一種混血的感覺。

據說這款遊戲最初的版本並不是採用東方背景。不過EA的營運部門在拿到這款遊戲之後,覺得這樣的遊戲背景並不夠吸引人,所以要求作者針對這個部份來進行改良。所以作者在收到如此的回饋之後,選擇將遊戲中的故事、職業、法術等等轉換成東方的風格。或許也是因為這是後來才做的轉換,不是遊戲一開始就決定這麼做,所以才造成這樣的結果。

其實單就遊戲性來說,這款《毀滅之王》算是一款相當不錯的《創世紀3》仿製品。扣掉遊戲的難度以及那不東方也不西方的遊戲內容,遊戲的娛樂性還是滿高。不過在當年,這款遊戲並沒有獲得太多玩家的注意。而這款遊戲的抄襲紛爭,也在後來EA收購了Origin Systems之後劃下了終點。

(本文刊登於 舊遊戲時代 No.22)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