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產業歷史故事【08】遊戲賣不好是誰的問題

在遊戲產業中每家公司的營運模式不同,靠自主研發是一種營運模式;代理國外的遊戲是另一種營運模式。由於自主研發的門檻高、投入的資金大,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回收需要的時間較長,因此很多公司在需要擴充產品線、增加營業額時,都會選擇代理國外遊戲這條路。

代理遊戲,並不是花錢、買遊戲,然後就能賺錢這麼簡單,如果搞代理的公司不懂得如何挑選遊戲,想賺錢可沒有那麼簡單。以下要說的故事,就是一段發生在代理遊戲業務上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 S 公司,這間公司原本是自主研發為主,幾年下來,在自主研發的成績上也廣受玩家的好評。

為了要增加公司的營業額,S 公司決定要跨入代理遊戲的業務,於是該公司成立了相關的部門,開始收集國外的遊戲準備代理的工作。

代理遊戲是一門學問,並不是代理到好遊戲就一定會賺錢,遊戲的成本、遊戲的內容、遊戲代理後的行銷等等都是大學問,正常來說,在代理遊戲的時候應該是顧到全部的事情,才能清楚的評估出到底一款遊戲代理後是否有利可圖。

不過 S 公司在代理業務上是完全的新手,在代理的業務上居然負責談產品的和負責行銷營運遊戲的是完全不同的部門,結果就導致最後代理遊戲成績不好,讓 S 公司在代理遊戲的業務上虧了一大筆。

由於代理遊戲的成績不好,自然需要檢討問題的所在。結果負責談代理的部門認為是業務部門沒有好好推廣遊戲;負責行銷遊戲的業務部門認為是代理部門沒有挑選到真正好賣的遊戲,就這樣幾個部門把責任推來推去,完全沒有解決 S 公司代理業務做的不好的問題。

由於談代理的這個部門是老闆寵愛的部門,該部門的主管 J 小姐也是老闆眼前的紅人,於是最後的結果就是行銷營運不利的部門做的不好,部門遭到裁員的下場。這種看關係而不看問題的作法,正是 S 公司長久以來的問題。

事實上,代理遊戲絕對不是只有挑遊戲這麼簡單 (更何況 S 公司連遊戲都不會挑)。遊戲代理的成本、行銷費用的預估、以及上市後產品銷售量的推測,都是在做代理遊戲時候要一起考慮進去的。

在代理遊戲時,花大錢、代理大作,都不能保證一定會賺錢。能夠精算成本、預估可能達成的銷售數量,統合行銷、營運等成本後,才能推算出真正值得代理的遊戲。像 S 公司那樣挑遊戲的部門不懂遊戲,又不管遊戲市否有市場的盲目代理方式,想要不虧錢還真是困難。

而 S 公司在代理遊戲業務上挫敗,讓該公司在代理遊戲上虧了大錢,也種下了日後這家公司業績不斷下滑的種子。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