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遊戲的名稱和遊戲的命運

在單機遊戲的時代,為遊戲取一款響亮的名字就是一門大學問。特別是一款款從國外代理來的遊戲,在取名字的時候就更可以看出遊戲公司的本事。在台灣的代理遊戲中,有許多的遊戲都取了相當不錯的譯名,像是《Ultima》譯名為《創世紀》、《Might and Magic》取名為《魔法門》。另外像是《Diablo》譯名為《暗黑破壞神》、《Neverwinter Nights》譯為《絕冬城之夜》,這些都是相當有創意又取得非常好的遊戲譯名。

隨著台灣的遊戲產業漸漸的進入線上遊戲的時代,這個取譯名的創意也不斷的在代理的線上遊戲上出現。像是造成台灣線上遊戲熱潮的《天堂》這款遊戲其原始的名稱是《Lineage》。如果直譯的話,就變成《血統》、《系譜》之類的名稱。取名為《天堂》這個名稱雖然和遊戲扯不上關係,不過這個簡單又好記的名稱,很快的就讓玩家印象深刻。雖然說《天堂》這款遊戲的走紅和取這個名字並不見得有實際的關係,不過簡單好記的名稱的確讓玩家容易記住。在《天堂》廣告不斷的在各種媒體上播放的時候,連一些不玩遊戲的人都很快的記住了遊戲的名稱,可見給遊戲取個好記的名字是多重要。

而《天堂》這個名字除了造成台灣線上遊戲的一股熱潮外,也影響了玩家對於線上遊戲名稱的記憶方式。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現在台灣的線上遊戲在取名字的時候幾乎都是用兩個字,像是《童話》、《聖戰》、《凱旋》等等。而一些原本取名超過兩個字的遊戲,也在玩家的習慣之下幾乎都有著兩個字的縮寫名稱。像是《魔力寶貝》被玩家暱稱為《魔力》、《軒轅劍網路版》被縮寫成《軒網》。就連目前最紅的《仙境傳說》也有玩家用《仙境》或是原名縮寫的《RO》來加以稱呼。事實上,早在單機遊戲的時代遊戲廠商就發現,如果遊戲取了個拗口或是不好記的遊戲名稱,通常在遊戲的銷售成績上也不會太好。因為當一款遊戲玩家無法很快的聯想到遊戲的名稱時,是很難造成口耳相傳的事實。

還記得《天堂二》還沒有正式進入台灣市場的時候,就曾經傳出過為了避免玩者搞不清楚,因此曾經計劃不用《天堂二》這個譯名來區隔兩款遊戲的市場。不過畢竟《天堂》在台灣的名號非常響亮,如果不用這個名稱還要重新營造名聲,因此最後還是採用了《天堂二》的譯名。知名的遊戲續集捨不得不用原本的譯名,而營運狀況不好的遊戲反而不願意讓別人知道這款遊戲是某某遊戲的續集。因此我們看到原本應該是《傳奇》續集的《Mir3》,到了台灣變成了《EI Online》。不僅在名稱上看不出什麼關係,連遊戲的宣傳方式也包裝成給女性玩家的遊戲。至於在台灣因為原本經營公司結束營業而收掉的遊戲,在有新的代理商重新取得版權之後,也常會更改遊戲的名稱。像是《精靈》這款遊戲隨著原本的代理商華聯結束營業,這款遊戲在台灣也暫時的消聲匿跡。不過新的代理商取得遊戲的代理權之後,為了怕別人以為是同樣的遊戲,而改名為《精靈二》也是相當有趣的一種作法。在國外還是叫《Pristone Tale》的遊戲,國內居然二轉為《精靈二》這也可以說是遊戲產業的奇特現象呀。

老實說,一款遊戲是否能受到玩家的喜愛,除了遊戲的名稱之外,最重要的還是遊戲的內容吧。像台灣遊戲廠商這麼努力在遊戲名稱上玩花樣的作法,雖然可以看得出廠商在行銷上的用心,不過還是希望各家遊戲廠商能好好的專心把遊戲經營好才是本份。不然每次把遊戲搞砸,然後在新的一代推出時又想盡辦法取個起來無關的譯名,這樣的作法實在不是什麼值得鼓勵的行為。身為遊戲的消費者,應該也不希望看到《魔力娃娃》、《深刻幻想》這類為了擺脫舊一代遊戲的包袱而出現的怪怪譯名吧。

(2003.11 發表於網路遊戲雙週雜誌第40期)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