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遊戲產業的發展,在網路上有某一部份的聲音認為這是台灣的政府並不像某些國家的政府那麼重視遊戲產業,所以台灣的遊戲產業的發展才會落後這些國家。而某些網路上的言論,更是認為台灣的政府沒有像某些國家的政府拿出大筆的金錢來輔助遊戲產業。
事實上,真正在遊戲產業裡工作過的人,絕對會知道這些網路的言論在某個程度上是不正確的。台灣的政府的確不懂遊戲產業,但是這些年來也用了很多不同名號的專案,對於所謂的『數位內容產業』投入了相當多的金錢。但是,有某些事情不是給錢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就算是給錢,也要把錢用到正確的地方。在不瞭解產業的需求而亂撒錢的狀況下,政府單位可是輔助了很多莫名奇妙的數位內容產品,讓某些政商關係良好的公司從這些輔助專案中獲得了相當多的好處。至於這些好處是否讓台灣的遊戲公司真的擁有競爭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這裡,有一則十幾年前的故事:
在那個遊戲還在單機時代,而台灣的遊戲產業也還在剛啟蒙的階段。那時遊戲的市場電腦遊戲並不是主流,真正的遊戲市場其實是以遊樂器的市場為主。在當時,因為遊樂器的市場相對於電腦遊戲市場是較封閉的,並不是遊戲公司想要開發遊樂器的遊戲就可以開發,因此除了少數的遊戲公司有在開發遊樂器的遊戲外,大多數的遊戲公司雖然想要進入遊樂器的市場,但是卻苦無進入這個平台的方法。
那時有一間電子大廠,打著『華人地區的遊樂器』主機的名號,從政府機關那邊獲得了相當多的輔助,開發了一台遊樂器主機。而有了主機之後,當然也要有對應這台遊樂器的遊戲軟體。在這間電子大廠的號召下,不少當時有在開發電腦遊戲的公司都加入了遊戲軟體開發的行列。在這間電子大廠的護航下,這些遊戲公司也一併享受了政府的輔助。那個時候政府的政策是只輔助三分之一的遊戲開發經費,因此聰明的遊戲公司老闆們紛紛玩起了『灌水』的遊戲,將原本的開發經費灌個幾倍,這樣就算政府只輔助三分之一也等於是全額輔助了遊戲開發費用。(這一段故事銀狐曾經寫在『遊戲產業歷史故事【04】C 公司破滅的遊樂器美夢』這篇文章中)
那次政府輔助遊樂器的慘劇並沒有讓政府從此之後停止對遊戲相關產業的輔助,各種不同名稱的輔助計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對於想要從政府手中拿到錢的遊戲公司來說,這些政府單位提供的輔助款『不拿白不拿』。而曾經嘗過政府輔助款甜頭的遊戲公司,更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申請政府輔助經驗大增。不只是灌水的本事越來越高,唬爛吹牛的本領也隨著一次次的經驗累積越來越強。政府單位基於消化預算的心態,每年還是拿了許多錢去輔助一些『最後產品完成後不見得會上市』的產品。只要報告上寫得漂亮,在輔助款發出去之後是否真的有對整個產業帶來正面的幫助,似乎不是政府單位真正在意的。
要從政府的手中拿到輔助款,遊戲好不好玩並不是審核輔助案的評審委員所在意的,因此這個遊戲有沒有『創新的』的概念或是創意才是評審委員在意的。因此想要申請輔助案的遊戲公司,為了想要拿到這個輔助款必須將原本以遊戲趣味性為主的遊戲內容包上評審委員們愛聽的話語。至於這些話語是否真的能在遊戲推出後讓玩家覺得好玩、有趣,或是最後這些創意是否真的有在遊戲中採用,等到評審委員同意將輔助款發出之後,好像也沒有人會注意到。而當輔助案通過審核開始撥款後,為了要讓每個輔助案都能夠順利完成的達到『業績』,整個審核的過程就進入了放水再放水的階段。遊戲公司是否在輔助案中把無關的人員都掛進來灌水,也不再會是審核委員們注意的重點了。
就這樣,政府每年撥出不少的金錢給所謂的『數位產業』,遊戲公司也利用這些輔助案成功的獲得金錢來輔助公司的業績。在這大筆的金錢後面,除了遊戲公司繼續的賺飽飽外,是否真的做出什麼對整個產業有幫助的事情呢?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某些遊戲公司在搞政府輔助案就讓銀狐想到上面這部電影的情節 ….
銀狐 Silver Fox。一個在遊戲業打滾30年的老頭,現在則是半退休狀態的說書人。有空喜歡玩玩遊戲,談談遊戲產業的事。喜歡出國旅遊,四處吃吃美食增加體重和膽固醇,當當兼職的遊戲顧問、做遊戲的評測,玩一玩自己有興趣的遊戲。
話說我也待過類似的公司就是,萬能美術身兼不會CODING的程式,因為看狀況不對就趕快閃了,所以最後到底生出甚麼雕,就不得而知了。
這類公司有不少基本上連叫”遊戲公司”的資格都令人存疑…
我們以前都要寫一本工作日誌之類的東東給公司收去跟政府換錢耶
這東西是可以假造的, 然後相關人員簽個名.
政府官員和審查委員也不會一頁頁去對.
哈哈哈, 一個已經好幾次被拿去當人頭的人路過……
其實我比較想知道這些公司的灌水招式是如何?
常見的招術不外『員工薪資灌水』和『把不相關的員工加到專案內』這兩招呀,
反正審核的官員也不會搞得清楚遊戲公司內每個員工實際在作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