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代理不是這麼簡單的

如果各位對台灣的遊戲產業略有瞭解,就會發現到在台灣的遊戲產業中大部份的中大型的公司都是以代理國外的遊戲為主。這幾年隨著這些公司接觸的管道越來越廣,身在台灣的各位玩家可以玩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遊戲。無論是同屬於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大陸地區的遊戲;或是來自美國、澳洲等英語系國家的遊戲;現在甚至連部份歐洲國家像是德國、法國、挪威等地的遊戲,都可以在台灣的遊戲市場上看得到。不過經營遊戲代理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因此近來連續的有幾則與遊戲代理有關的新聞,透露出這項工作並不如想像中的簡單。

對於沒有真正接觸過這個工作的玩家,可能會誤認為這個工作非常簡單,不過就是翻翻雜誌找找新的遊戲,然後把合約擬一下就可以和國外的公司簽約。雖然說在台灣的遊戲產業裡真的有些公司是這樣做的,而有些剛進入這一行的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但事實上這件工作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在遊戲代理時該注意的事情吧,今天一款遊戲在台灣是否能夠賣得好,其實遊戲的品質或是水準有時候並不是絕對的。一款在國外有著不錯銷售成績的遊戲,如果說有著文化或是遊戲喜好上的不同,那麼光是憑藉著國外的銷售名聲並不能保證在國內也能有很好的成績;同樣的,今天一款二流或是三流的遊戲,若是能夠找到正確的包裝方式或是行銷重點,反而可以賣出不錯的成績。舉例來說,各位可能都知道有一款名叫《夢幻西餐廳》的遊戲。這款遊戲以專業的眼光來看,其實並不是個一流的遊戲,但是當時代理的公司採用了正確的宣傳方式、再加上這一類型的遊戲在台灣很少,因此達成了非常可觀的銷售數量,而之後的續集以及數款幾乎是資料片一樣的遊戲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至於影響遊戲是否能夠賺錢的原因,其實並不是遊戲的好壞,而是這款遊戲在代理時所需要花費的經費。舉個例子來說,一款遊戲花了一百萬簽約卻只回收一百一十萬的遊戲;和一款花了二十萬簽約卻回收三十萬的遊戲,兩者雖然在數字上都賺了十萬元,但是以獲利的百分比來看,前面這款的獲利只有百分之十;而後面這款的獲利卻有百分之五十。為什麼筆者會舉出這個例子呢,其實是因為這幾年來由於許多新公司進入這個遊戲代理的行列,因此把遊戲代理的權利金提高了不少,國外的公司看到台灣的一些“凱子”代理商不斷的提高喊價,自然也把原本還屬於合理的權利金提高了不少。在如此的狀況下,最後吃虧的當然就是這些呆頭的遊戲代理商。

其實早在代理遊戲還沒有這麼熱門的時候,當時喊給國外公司聽的「保證套數」就很少真的賣到這個量。大多數經營遊戲代理的公司,在喊出保證套數的同時都會計算出一個「打平套數」。舉個例子來說,今天某家公司為了搶得一款知名遊戲續集,可能和國外的公司喊出每套權利金十二塊美金,保證套數五萬套的這些數字。通常這家公司在報出這個數字之後,內部也會計算相關的開銷。像是要付給國外遊戲公司的權利金、代理之後國內的相關費用、以及廣告行銷宣傳的費用等等。然後這些開銷的總合再除以每一套的毛利,得到的數字就是打平套數,也就是說當這款遊戲賣到這個數量之後該公司就開始有賺錢了。就以上面這個每套十二塊美金、保證五萬套的這個數字來估計,先不管最後國內要花多少開銷,如果說每一套軟體銷售的毛利是700元,那麼就要賣到三萬套之後才開始有獲利;如果再加上國內的相關開銷,最後可能會需要賣到三萬五千套或是更高的數量才能夠賺錢。

在最近的一則新聞中,某家國內的遊戲發行商表示“代理承諾門檻提高,無法達到承諾銷售量造成損失”,其實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問題是當我們來看這個新聞的時候,也不由得要去想想,到底造成這個結果的是提高代理承諾的國外遊戲公司;還是像傻子一樣喊出自己沒有辦法做出保證套數的國內公司?如果說當初是為了搶奪代理權才喊出這個無法達成的數字,那麼是否也表示了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呢?如果仔細的去思考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到問題其實是出在這家國內的遊戲發行商,當他們為了搶奪這些遊戲的代理權時,難道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嗎?是他們都不懂簡單的數學問題?還是說當初想得太樂觀了?

其實除了這家公司,近來國內某家以影業為主的遊戲發行商也在最近結束了遊戲部門的事業。這家以代理日系遊戲為主的公司,其實手上所擁有的一些遊戲還相當的不錯。如今突然終止遊戲代理,讓人不禁懷疑是真的遊戲代理不賺錢;還是說該公司為了股票上市將某些不賺錢的部門結束掉呢?如果是第一個理由,那麼我們應該想想看為什麼好的遊戲沒有辦法賺錢;如果是第二個理由,那麼更讓人懷疑該公司遊戲部門在經營方向以及相關業務上是否有什麼問題。其實這家公司雖然說在一般玩家間的評價並不高,但是幾個相關的活動一直都辦得不錯。像是之前某款美少女戀愛遊戲,搭配了信用卡的行銷活動其實是很受到好評的;幾個月前一款日本知名動作角色扮演遊戲續集上市的首賣會,也辦得有聲有色的。如今整個部門遭到裁撤,讓玩家都有些惋惜。一些由該公司代理但是尚未推出的遊戲,更是不知道會落得如何的下場。

其實遊戲代理原本就是一門相當大的學問,部份的遊戲公司在經營代理的業務時並沒有搞清楚自己該做些什麼。像是某家股票上櫃的公司,為了要創造業績代理了一堆的國外遊戲,在沒有適當的行銷宣傳的配合下,這些遊戲最後都成為倉庫裡佔位置的庫存,或許在某次的展覽或是特賣時,我們就會看到這些遊戲199、299的出現在各位的眼前;而一些新進入這個產業的公司,或許是認為自製遊戲的回收太慢或是風險太大,都是以代理遊戲作為踏進這個產業的第一步。問題是今天代理遊戲是讓國外的遊戲公司賺我們的錢,如果不嘗試著做出一些自己的產品,想辦法到國外賺些外匯回來,那麼國內的遊戲產業將永遠成為國外遊戲公司剝削的對象。畢盡遊戲代理沒有自己的產品,有一天當國外的公司覺得這個錢很好賺,就自己進來開分公司的話,這些以代理為主要業務的公司要拿什麼來賣?所以搞清楚遊戲代理的問題,瞭解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早點找出自己未來的方向,才是台灣遊戲產業長久之計。

(2001.09.19 發表於狐貍窩)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