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一個冠軍沖昏了頭

在韓國舉辦的第一屆WCG大賽(World Cyber Game)中,代表台灣參加《世紀帝國Ⅱ》的曾政承在打敗了韓國的選手之後登上冠軍。由於這是台灣的選手第一次獲得冠軍,加上這則新聞又是在沒有什麼重大事件的星期天出現,因此在各大媒體上都大篇幅的加以報導。在這些新聞中不斷的強調玩遊戲可以賺錢,以及曾政承放棄學業專心遊戲這樣的重點,更離譜的居然有傳出「應將電玩能力也納入資優教育」如此的說法。這樣的現象讓筆者不禁擔心這樣的新聞所造成的影響,因此忍不住寫了這樣的一篇文章來探討一下這個現象。

一場由韓國民間機構所主辦的比賽,參與的國家也不過三十七個的比賽,在國內的各大新聞媒體不斷的報導。雖然說在行銷宣傳上這個比賽的確辦得很成功,也可以看得出韓國的民間企業和政府為了扶植遊戲產業所下的努力。但是國內的媒體大部份只報導表面的風采,卻完全遺忘了要有如此規模的比賽,就需要有相對規模的遊戲產業及市場。這幾年韓國的遊戲產業在產官學多方面的努力下,的確有著相當快速的成長,什麼時候我們國內的才能走到這一步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職業選手」是怎麼一回事好了,筆者先來談談比較熟悉的韓國遊戲職業選手。這些所謂的職業選手,其實大多是由企業“包養”的遊戲高手,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就是玩遊戲,每個月則會有固定的薪水收入,至於參加比賽所獲得的獎金,則是依比例和企業對分。除了這兩類的收入外,另外的收入就是由企業幫它們找尋其餘的曝光機會,像是擔任廣告的代言人、電視節目的講評等等則有大小不一的收入。在這樣的一個制度下,其實所謂的職業選手其實有點像職業運動或是演藝人員的綜合體。筆者在國內常遇到一些小朋友,每天泡在網咖腦子裡想的就是這百萬獎金以及成為職業選手的美夢。問題是參加比賽的人如此之多,有誰能有把握自己一定能拿到這百萬獎金呢?如果混了一年到最後什麼也沒有拿到,那麼又該怎麼辦呢?

前一陣子國內也成立了某個職業聯盟,也想要學習韓國同樣的作法。其實就筆者的分析,這個聯盟的未來實在不是很光明。讓我們就以韓國的角度來看看這個聯盟,就會發現到其中有許多的問題。首先是職業選手的薪水問題,要靠企業來養這些選手,必須要遊戲在社會上有足夠的接受度。今天台灣的遊戲人口就算再怎麼灌水,也不會超過四百萬人,也就是說只占了台灣五分之一不到的人口,以這樣的規模,會有企業願意贊助選手的薪水嗎?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獎金的部份,目前台灣一年到頭的比賽其實相當有限,像是這種百萬獎金的大賽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果想靠獎金來養活職業選手其實也是不可行;至於想靠代言或是拍廣告等等的方式,在台灣目前更是不可行。光是從這三點來看,就會發現到想在台灣成為所謂的電腦遊戲職業高手可說是難上加難。

就算是真的成為了所謂的職業選手,這份工作就像職業運動的選手以及演藝人員一樣,是沒有什麼老年保障的。我們看看職業棒球或是籃球的選手,他們都必須在短短選手生涯裡為自己的未來想好出路,不然等到退休了之後若是沒有一技之長,要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呢?而我們的媒體如此大幅的吹噓「靠玩電玩賺錢」這件事,是否也會誤導了部份學生,讓他們認為不需要好好的唸書只要會玩電玩就可以呢?想到這裡,筆者不禁要呼喻想要走上這條路的學生好好的想想,除了電玩之外是否還有第二條路的選擇,若是做了錯誤的選擇,到時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2001.12.10 發表於狐貍窩)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