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學校還是學店?


記得在狐言亂語的專欄中,筆者曾經寫過一篇「人才從那裡來」的文章,探討過國內的遊戲產業目前正遭遇到遊戲人才不足的狀況。雖然說這幾年部份的公司也嘗試著自己培養人才,不過這樣的作法總是趕不上人才的需求,不過這個情況近來卻有點改變了。如果各位讀者有在注意遊戲產業的新聞,應該會發現到最近這一段時間有許多的“遊戲學校”紛紛成立。這樣的現象所表現的是國內真的有這麼多的遊戲人才需求?還是說這是另一種賺錢的方式?就讓筆者在這一次的狐言亂語中來為各位探討一下。

要提到台灣的遊戲人才養成,就不能不提一下龍華工專和大亞電腦的課程。這兩個課程,可以說是國內最早出現的遊戲相關學習課程。不過如果去仔細的分析一下這兩個課程的內容,就會發現到其實它們都只“沾”到一點遊戲的邊。龍華工專的課程由於需要受到教育部的管理,因此其內容主要是以程式設計為主,加上合作的對象所使用的並不是真正國內主流遊戲公司所使用的技術,因此就算是真的學成出來,能在遊戲公司發揮多大的作用其實是很讓人懷疑的;另一個由大亞電腦所主辦的課程,其內容主要是以3D繪圖軟體為主。雖然說目前遊戲公司在製作遊戲時都會使用3D繪圖軟體,不過軟體的使用和製作遊戲之間畢竟還是有點距離的,因此學成之後是否能夠活用,則是這個課程最大的疑慮。其次這個課程所收的費用相當的高,因此被業界稱為「買軟體,送課程」,所以實質的效果倒底有多少,其實也很難加以評估。

在這兩個其並不是以“製作遊戲”為重點的課程後,近來開始有幾個真正打著遊戲學校招牌的教育機構出現了。首先是由大宇、宏廣、西基、以及光能四家公司出資所成立的『新藝術遊戲學苑』,這家公司除了有以上的這四家公司的資金外,也運用了大量的國內遊戲產業的力量。許多遊戲公司的資深人員,也紛紛在這家遊戲學苑擔任教課的工作。目前這所遊戲學苑的第一屆課程已經正式展開,即將在二月份進入程式、企劃、美術各專業課程,至於畢業後的學生是否能夠真的成為國內遊戲產業的生力軍,就要讓我們來看看未來的發展。如果說真的能夠順利的教出一些學生,而且可以順利的進入國內的遊戲公司,那麼如此的作法將可以讓我們期待。

接著是由淡江大學和智冠科技所主辦的『遊戲軟體創作人才培訓班』。就目前筆者手上所拿到招生以及相關資料來看,這個課程並沒有像新藝術遊戲學苑一樣將課程區分為三大類,而是讓所有的學生一起參與這三大部份的課程。從課程的內容以及師資來看,這個課程其實和之前智冠所主辦的另一個課程相當的類似。由於目前這個課程尚未正式開班,因此教學的流程以及作用也很難加以評估。不過就師資以及教材的方向來思考,這樣的課程是否只能教出能在智冠公司任職的員工?以目前智冠公司將大部份的遊戲開發轉向大陸,這些學生畢業後是否有機會順利的就職呢?如果說不到智冠公司就職,那麼所學的技術到其他公司能發揮作用嗎?

第三個則是由某家曾經代理過遊樂器主機的公司所主辦的『新之光遊戲軟體研習營』。這個研習營可以說是這幾個課程中最詭異的了,從它打著「要讓學生成為中裕司、鈴木裕一樣的遊戲製作人」的標語來看,這家公司“似乎”和遠在日本的Sega公司有什麼關係。有趣的是在筆者所取得的一份早期的招生資料上,列著某家遊戲公司的大名以及部份的師資。在和這家公司以及部份名列師資的熟識朋友連絡後,才發現他們還沒有同意這家公司如此的合作案,而有的甚至連談都還沒有談過。說真的,在發現如此的事實之後,對於這家公司所要舉辦的這個研習營到底是搞些什麼,筆者的心理更是一點概念都沒有了。

說實在的,遊戲學校的出現對於想要進入遊戲產業的玩家來說是件好事。不過受限於目前教育相關法令的限制,目前的這些遊戲學校其實都只能算是補習班。當然是不是學校並不是重點,不過要去上這些課程所費不茲,如果說上了之後真的能夠達成玩家的願望有進入遊戲公司的機會,那麼這筆花費也不算是太誇張;問題是如果付了昂貴的學費,最後卻連進入遊戲公司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好不容易進入遊戲公司,卻被當做廉價的勞工利用,在試用期滿就將您掃地出門,那麼這些到底是“學校”還是“學店”?筆者知道有不少的玩家想要進入遊戲產業,也知道很多人對於這些遊戲學校抱著美好的幻想,不過在您要踏出這一步之前,最好仔細的觀查一下這些學校,好好的選擇一家能為您找尋出路的學校吧。

(2002.01.21 發表於狐貍窩)


您可以在這裡留下你對這篇文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