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年開始,有幾家遊戲公司紛紛打著“退出單機遊戲市場”的招牌,來進行公司經營方向的調整。而經營方向調整的方法之一,就是裁撤掉多餘的部門,像是在這一波說法中作為指標的單機部門,通常都是裁撤的對象。在這一波波的裁撤行動中,有許許多多的人因為部門的裁撤而沒有了工作。如果各位有在看遊戲產業的相關新聞,一定會發現到最近北部的某家遊戲公司也以裁撤單機遊戲代理部門,而這個動作裁了六十名的員工。
這家北部的遊戲公司是老字號的公司了,以自製遊戲創造出無數令人懷念遊戲的這家公司,隨著股票的上櫃整個公司的體質也有了改變。對於一家標榜著“以人為本”的遊戲公司來說,當公司面臨業績不佳,或是市場趨勢有所轉變的時候,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也無可厚非。問題是今天這樣的裁員真的能達成該公司所期望的目標嗎?還是說這樣的說法只不過是煙幕,用來騙騙那些搞不清楚公司狀況的員工和媒體呢?仔細的研究了一下該公司的說法及這家公司的運作方式後,筆者發現新聞中所說的這些其實都是矛盾的,這些被裁撤的員工其實都是無辜的受害者。為什麼筆者會這麼說,請看以下筆者對於這件事的調查結果。
就筆者對這家公司的瞭解,該公司在代理遊戲這項業務上,是由產合行銷部從國外找尋產品,在談妥合約簽約取得產品後,就將這款產品交給行銷、業務等相關部門來執行。如果說這款遊戲需要改成中文版的話,就會由改版課來進行中文化的工作。一般來說,在這樣的運作結構下,如果一款代理的遊戲的銷售成績不佳,那麼不管是負責找產品、談合約的產合行銷部;或是執行這款產品的業務、行銷部門都有責任。也就是說,今天若是單機遊戲的業績不好,這幾個部門都各有不同的責任,絕對不可能說那個部門是完全沒有責任的。
在該公司“有趣”的組織結構下,每當一款代理的遊戲賣得不好,就可以看到產合行銷部的主管指責其他的部門辦事不力,彷彿這款遊戲都是因為行銷、業務部門沒有好好做事才會垮的。的確,在該公司所代理的遊戲中有幾款是因為行銷、業務部門沒有做好,但事實上大部份代理的遊戲會賣得不好,都是因為負責談代理遊戲的人在挑選產品的時候根本沒有長眼,簽的都是些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產品。拿著這種水準的產品去要求行銷、業務部門要賣得好,還真是難為這些行銷、業務人員了。
在筆者為各位分析了這家公司在代理遊戲的運作過程後,各位可以再回過頭去看看這一次該公司宣佈裁員的相關新聞。如果真的照這新聞所寫,以後將退出單機遊戲的代理市場,那麼就表示以後這家公司不會再去代理任何的單機遊戲了吧?問題是當我們看到這次裁員的名單,裡面有行銷、有業務、有改版課的員工,可是導致今天這家公司在代理遊戲上業績不佳的產合行銷部卻平安無事。照理來說當行銷、業務、改版的人都被砍掉之後,已經沒有代理的業務了,那麼這產合行銷部還留著做什麼?看著產合行銷部的人還可以在公司裡悠哉的打混著,讓那些被裁掉的員工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筆者曾經寫過一篇名叫《全都是為了股票?》的文章,就曾經對這家公司為了要股票上市上櫃創造營業額而踏進代理遊戲做了一些批判,當時筆者就曾經說過如此代理遊戲的方式只不過是引進一些不夠水準的遊戲,到最後不但無法創造出原本所預期的業績,反而會因為退貨而深受其害;而在另外一篇名叫《遊戲代理不是這麼簡單的》的文章中,筆者也對一些遊戲代理商沒有好好的經營代理遊戲,最後把自己做的不好怪給市場的狀況做了一番批評。以這樣一家擁有名聲、口碑的老字號公司,原本就不應該跨足自己所不擅長的領域。如果真的要跨入這個領域,就應該找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負責,而不是交給那些沒有能力只會拍老闆馬屁的混蛋來操作。這一次又一次錯誤的決策,導致了這一次的裁員。
如果今天這家公司是真的看到自己的做法有錯,以後真的不再涉入單機遊戲的代理市場,因此把這些相關的部門裁掉其實也不算什麼。問題是當我們看著那些被裁掉的員工名單,對照著原本應該負責卻還在公司裡逍遙的產合行銷部,這樣的裁員方式實在是讓人搖頭。該公司領導階層所說的“以人為本”的說法,對照著這一次的裁員行動則是更加諷刺。在這歲末春節前夕的寒冬中,這些被裁掉的員工、以及留在公司裡看著這一次裁員鬧劇的該公司員工的心裡,或許會對“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有著全新的詮釋吧。
(2003.01.07 發表於狐貍窩)
銀狐 Silver Fox。一個在遊戲業打滾30年的老頭,現在則是半退休狀態的說書人。有空喜歡玩玩遊戲,談談遊戲產業的事。喜歡出國旅遊,四處吃吃美食增加體重和膽固醇,當當兼職的遊戲顧問、做遊戲的評測,玩一玩自己有興趣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