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作的遊戲?

各位玩家,當你們購買一款遊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在這款遊戲的背後有許多人曾經付出多少的心血呢?在每一款遊戲的背後,許許多多的遊戲人付出了他們的時間、他們的心力,才能夠設計出這一款款的遊戲來。但是在台灣的遊戲消費市場有個奇怪的現象,有人買遊戲的時候看廠商、有人買遊戲的時候看遊戲名稱、但是卻沒有人再乎這款遊戲是什麼人設計的。

各位先想想看,當您去看一部電影的時候,是不是會先瞭解一下這部電影是什麼導演拍的?是什麼人寫的劇本?有那些演員參與演出?同樣的,當我們看書、看漫畫的時候,也會先看看作者是誰,絕對不會盲目的只看書名就選擇吧。那麼為什麼我們在挑選遊戲的時候不這麼作呢?製作遊戲的企劃、程式、美術人員,在一款遊戲中重要性絕對不低,我們在挑選遊戲的時候為什麼不將這些方面都列入考慮內呢?

事實上,各位玩家若是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到日本、歐美的遊戲產業,都有著許多知名的遊戲製作人員。當一款遊戲有著這些人員的參與時,就好像是附上了這位名人的保證,有著基本的水準。但是我們在國內的遊戲產業所能參考的呢?卻只有遊戲本身的名稱、遊戲公司的名稱、以及最多是製作小組的名稱等等。至於最重要的製作人員的資訊呢?一般的消費者是無法得知的。

因此在國內的遊戲界會發生一款知名遊戲的製作人員全數跳槽後,原公司以全新的製作班底製作新一代的遊戲,而消費者還傻傻的認為該遊戲有著同樣的製作水準。或是由小公司製作交給大公司發行的遊戲,消費者卻因為只看到大公司的招牌而依此來判斷遊戲的好壞的狀況。會發生這樣的狀況,都是因為消費者沒有辦法獲得遊戲製作人員的相關資訊。

或許有人會說他們在購買遊戲的時候會看是那個小組或是工作室做的,並且依這個資訊來判斷遊戲的好壞。但是筆者在這裡要告訴各位,依小組或是工作室來判斷是非常不準確的,在國內的遊戲界,有些小組一款遊戲做砸了之後,就改個名稱重新出發;也有的工作室不斷的更換名稱,只為了不讓消費者認出他們就是之前曾經做出超級大爛Game的那一批人。因此唯一的判斷方式,就是認清這些人的姓名,才可以免去一在受騙的現象。

同樣的,筆者也認為遊戲產業中的各種獎項,也應該揚棄以往那種以公司為目標的頒獎方式,將這些獎項頒給真正製作遊戲的人。各位看看金馬獎、金像獎,那些上台領獎的人,不是一個個都有名有姓的嗎?有那一個獎項是頒給公司的?如果說頒獎是鼓勵某人在這個產業中的優異表現,那麼將這個獎項頒給遊戲公司又有什麼意義呢?

既然遊戲製作人員的資訊是如此重要,為什麼國內的廠商卻刻意的忽略呢,筆者在這裡無法猜測這些廠商的心態。但是各位消費者應該要張大您的眼睛,擺脫以往那種用遊戲公司、或是遊戲名稱來判斷遊戲水準的方式,在購買一款遊戲的時候多收集相關製作人員的資訊。只有各位做個聰明的消費者,才可以真正的鼓勵用心的遊戲製作人員。

(2000.05 發表於電腦玩家雜誌)

2 comments

  1. 相關案例有推出現代戰爭系列的Infinity Ward
    在推出二代之後,大部分的核心人員出走,讓三代的風格變得稍微不同

    另…這照面是您嗎?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