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失調的台灣遊戲產業

不知道各位玩家有沒有注意到,每個月在台灣的遊戲市場上有二、三十款的遊戲上市。不過當我們翻開雜誌,卻會發現國內的遊戲公司也不過只有三十家左右,以如此的遊戲公司數量,如何能有如此多的新遊戲呢?不過當我們仔細的看看這些遊戲的開發廠商,會發現到這些遊戲大多數是來自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大陸等地,真正屬於國內自己研發的遊戲是少之又少。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現象呢?筆者就來和各位談談國內遊戲產業發展的異象。

two 3d humans with empty chat and idea bubbles

稍微對遊戲產業有點瞭解的人就會知道,研發一款自製的遊戲是相當花錢的,畢盡現在遊戲產業已經發展到某個程度,因此無論您怎麼節省,一款遊戲的開發經費少則數百萬,若是再加上宣傳等等的費用,那麼沒有個幾千萬恐怕是搞不起來的。再加上研發遊戲花費的時日繁多,經常一款遊戲一做就是一年兩年的。這種現象,使得部份進入遊戲產業的公司視研發為洪水猛獸,非到最後關頭絕對不碰研發這個領域。

在這樣的現象下,許多的遊戲公司漸漸的將公司的方向從研發轉為代理,將原本用來培養開發人員的經費,拿去簽國外的遊戲。與其拿數千萬花個一兩年來開發遊戲,還不如把這筆錢拿去買一堆的遊戲進來,就在這樣的一個思考模式之下,國內的遊戲廠商數量雖然不斷的成長,但是真正在進行研發的公司卻越來越少。再加上這兩年國內的遊戲公司紛紛打著股票上市的旗號前進,因此一些原本以研發為主的遊戲公司,也踏進了代理遊戲的領域。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代理遊戲的行列,使得整個市場上充滿了各國輸入的遊戲,真正國產的中文遊戲都快要消失在這一大堆的遊戲中了。

國內的某些大型的遊戲公司,它們的主要業務就都是代理遊戲,對於培養開發人員這一件事,彷彿是完全不在乎。或許自製遊戲的風險較高,沒有辦法像代理遊戲那樣有穩定的產品數量以及銷售成績,但是以該公司的財力以及狀況來說,成立研發的單位進行遊戲的開發,為台灣的遊戲產業留下一些基礎不正是大型遊戲公司應該做的嗎?而另外一家南部的遊戲公司,長年以來以低廉的預算讓外圍的工作室開發產品,抱著穩賺不賠的方式在經營,更是對國內的開發環境有著重大的打擊。

筆者並不是要責備這些遊戲公司,因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目標及方針,為了要達到年度的營業額,以代理遊戲來增加公司的產品線是相當正常的行為。但是在不斷的簽下各國的遊戲之後,各位是否有想過台灣遊戲產業的未來呢?如果再這麼繼續的讓各國的遊戲湧入國內,國產的遊戲會不會漸漸的市場上消失,到最後我們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國產遊戲呢?

看看臨近的韓國,整個遊戲的產業正蓬勃發展,無論是以經營通路為主的大型發行商、或是以開發產品為主的小型遊戲公司,每一家公司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盡一份力。也因為這個原因,韓國的遊戲在這幾年才能有如此大幅度的成長。反果來看我們國內,自製遊戲的水準這幾年雖然略有成長,但是卻必須要面臨眾多代理的遊戲挑戰。若是繼續如此畸形的發展,搞不好過個幾年再也看不到真正國產的遊戲,那時我們台灣的遊戲產業會變得如何呢?

(2000.12 發表於電腦玩家雜誌)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