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是下一個?

某家前一陣子才去美國參展的遊戲公司,最近經常成為遊戲產業新聞的焦點。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各種消息流傳之後,這家公司終於正式的劃下了句點,成為台灣遊戲產業中另一家消失的公司。其實在台灣遊戲產業漸漸的形成當中,有無數的遊戲公司成立;也有無數的遊戲公司消失,不過今天筆者的這篇文章並不是要來探討這家遊戲公司消失了原因,而是要從整個遊戲產業的方向,來看看一家遊戲公司的消失對於整個產業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既然我們將所有與遊戲有關的事業總稱為遊戲產業,那麼必定表示這些大大小小的公司有各式各樣的合作關係。就以台灣的遊戲產業來看,我們可以看但只專注在遊戲開發的中小型遊戲開發公司;以代理國外遊戲進行中文化為主的代理發行公司;以及幾家整合了各種通路的發行公司。當這些公司所形成的經濟圈中有任何一家出現了狀況所受到影響的絕對不是只有那家公司而已。就以這家剛剛才消失的遊戲公司來看,它同時有著研發、代理、以及發行的多重身份,因此當它出現問題的時候,整個遊戲產業其實也受到了相對的打擊。光是看看這上中下游相關的貨款以及該公司所代理的網路遊戲,就不禁讓人擔心這是否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

提到連鎖反應,老一點遊戲玩家應該都知道,在數年以前台灣的某家電子大廠曾經開發過一款“屬於中國人的遊樂器主機”。在那個台灣的遊戲公司根本無法進軍遊樂器的時代,這台遊樂器主機的出現彷彿是為各家遊戲公司打開了一條光明大道,因此就在大廠的邀約以及政府投注了大筆金錢的輔助之後,許多中小型的遊戲開發公司紛紛投入了這款主機的遊戲開發計劃。有的公司抱著做遊樂器遊戲可以賺大錢的美夢;有的則是想到可以從政府的手中取得不少的開發經費,就這樣台灣的遊樂器之夢就這麼展開。很不幸的,由於主機硬體規格的設計不良以及相關行銷的配合不良,這款主機不但沒有成功的打入中國人的市場,而且還在上市短短的半年之後就結束了相關的銷售活動。

當然,就這家電子大廠的立場來看,與其繼續投注資金在一款已經沒有未來的遊樂器主機上,還不如趁早認賠結束的好。但是當初抱著許多夢想投入遊戲開發的那些遊戲公司呢?有些運氣好的公司遊戲已經完成,從主機的開發商那邊獲得了部份的貨款;有的由於拿到了政府的輔助款所以損失不是很大;但是那些遊戲尚未開發完成、或是沒有取得政府輔助的呢?部份的遊戲公司甚至動用了全公司的資源來開發遊戲,結果卻遭受到如此的打擊。如果把人力用在開發電腦遊戲上,也許還不會落得如此一場空。結果就在這樣沒有相對獲利的狀況下,一些當年還算有名氣的遊戲公司就這麼的消失了。

記得在之前的狐言亂語專欄中筆這曾經說過,以目前的遊戲產業來說,有許多的資金是來自投資者,因此任何一家遊戲公司的消失,所受到打擊的除了遊戲產業中的其他公司外,還有投資者的信心。以目前台灣遊戲產業這種盲目的上市上櫃熱,筆者實在很擔心到了年底會不會有第二家、第三家消失的公司出現。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現象,影響了投資者對於遊戲產業的看法,那麼受到影響的將是所有在這個產業中的公司。

(2001.10 發表於電腦玩家雜誌)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