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從那裡來?

國內某家股票即將上市的遊戲公司,在前一陣子打出了「召募百人研發團隊」的名號。在這個國內遊戲產業一片不景氣的時候,這家公司如此誇張的作法到底是為了什麼,筆者並不想在這裡加以評斷。不過到現在這家公司還沒有找齊原本所宣稱的人數,是否表示國內的遊戲產業在人才上的確不足?不過同時,筆者也正在協助國內成立的遊戲學苑進行招生的面試,看到眾多抱著想進入遊戲產業的新鮮人,讓人不禁懷疑在人才的需求以及供給上,是否真的出了什麼問題。在這一期的狐言亂語中,筆者將來探討這個現象。

筆者個人和許多遊戲公司的交情不錯,長久以來許多公司的遊戲製作人才都相當缺乏。在和這些公司的老闆以及部份負責這一方面工作的朋友談過之後,才發現到雖然有許多的新鮮人想進入遊戲這一行,但是和遊戲公司需要的製作人才卻還是有一段距離。舉個例子來說,筆者在遊戲學苑負責的是企劃班的面試,有部份前來面試的人連遊戲企劃要做些什麼都不知道,純粹是因為覺得製作遊戲很“好玩”,所以想來做做看。另外還有一些人雖然想做遊戲企劃,但是腦子裡面一點構想都沒有,真的要讓他講出自己想做的遊戲時,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都講不出來。對於這一類的人,除非說有那家遊戲公司願意花長時間的去培養他,否則這種人真的進入遊戲公司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不過以目前遊戲產業也受到不景氣的影響,大部份的遊戲公司都不願意吸收沒有經驗的人,因此這一類想進入遊戲產業的新鮮人是沒有什麼機會的。

說到這裡筆者覺得自己實在是很幸運,因為早在筆者進入遊戲產業這一行的時候其實也是一點經驗都沒有,因此所有的經驗都是在跌跌撞撞的情況下學到的。在那個年頭遊戲的製作成本比較低,同時只要掛上“中文”的招牌就可以賣得相當不錯,因此就算是做了什麼錯誤的實驗或是搞砸了什麼遊戲,公司也都能夠活得下去。但是現在呢,我們看看一款遊戲的開發成本動輒數百萬到上千萬,在這樣的情況下,遊戲公司又怎麼有“勇氣”去讓新人實驗呢?也由於這個因素,國內遊戲界在這幾年能叫得出名號的新人真是少之又少,反而是一些老經驗的製作人員的名稱不斷的出現在各種媒體上。也由於人才的取得不易,大部份的遊戲公司也不願意從新人開始培養,因此人才的挖角、跳槽狀況在這兩、三年就變得相當的頻繁。其實人才的流動在國外的遊戲產業並不是什麼希奇的事,適當的人才流動對於創造活力是很有幫助的。問題是國內的人才流動太過於頻繁,往往一群人到了一家公司還沒有做出什麼成績就跳到下一個地點,這種狀況反而是種不好的現象。

要解決國內的遊戲人才荒,就要從基本面上改良。遊戲學苑的出現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它可以適當的將一些真的有心要進入這行的新鮮人導入正確的路上,讓他們藉由各種經驗以及專業知識的傳承,瞭解真正製作遊戲所應該注意的事情。而另一方面,筆者希望國內的遊戲業者也能在這一方面盡點心力,對於新人的育成以及栽培,更是現有遊戲公司不能不做的事。畢竟自己所帶領出來的遊戲製作人員,對於自己公司的流程以及工作方式最為瞭解,可以省去一段適應的時間。至於挖角這種看似速成的方式,建議各位遊戲公司的老闆還是少用吧。今天妳可以用高薪把人從別的公司挖來,明天別人也可以用更高的薪水把人挖走,在這一來一回的狀況之下,那些開發到一半的遊戲該怎麼辦呢?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吧?

(2002.01 發表於電腦玩家雜誌)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