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們國家的電玩展嗎

今年農曆年前,在臺北舉辦了一個展覽。如果各位讀者有注意到這次展覽的相關宣傳,就會發現到這次的展覽似乎是以遊戲為主。無論是電視上的廣告、廣撥、或是雜誌等平面媒體上的介紹,好像主辦單位想利用這個展覽來幫台灣的遊戲產業做宣傳。但是當我們去看了這個展覽,感覺到的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就讓筆者在這一期的狐言亂語中來研究這個問題。

ACD Systems Digital Imaging

其實早在去年年中筆者就曾經參加過幾次政府單位以及公會的會議,在會議中不斷的有人提起像是在日本舉辦的TGS(Tokyo Game Show)、英國的ECTS、以及美國的E3(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等展覽的名稱。在當時的會議中曾經討論到韓國的遊戲廠商由於有一個單位協助韓國的遊戲公司參展,因此能夠在這些展覽中獲得不少的訂單。不記得在那場會議中,有某位長官表示「既然如此,那我們也在台灣舉辦一個遊戲展,讓國外的廠商來看。」也或許是因為這句話的關係,所以才有了這個“號稱”是臺北電玩展的展覽。當各位在電視上看到由電玩小子曾政承擔任主角的廣告,以及在雜誌廣告不斷以這是台灣的TGS做為宣傳的時候,或許曾讓一些玩家認為總算台灣的政府單位把遊戲當做一回事了。

不過當各位真的踏進那個展覽會場,卻會發現事實與大家所期望的有些差距。首先在整個展覽的會場中,遊戲廠商所佔的位置不過是其中的一塊區域,雖然說這次遊戲廠商的位置相當不錯,位於整個展場的正中央,不過在整個展場裡,各種與遊戲無關的攤位以及參展者,其實佔了會場的大部份空間;其次或許是受到不景氣的影響,因此遊戲廠商的參展數量並不是很高,因此使得遊戲展出的部份並不是很出色;另外大部份的遊戲廠商仍然是抱著出清存貨的心態來參展,因此在會場中真能看到所謂的新產品的數量也相當的有限。看到這裡,讓我們不禁要懷疑,難道說台灣的遊戲展覽只能辦成像是這種大賣場一般嗎?

有去參觀過美國E3的讀者應該知道,E3是一個單純的貿易展覽(Trade Show),因此它並不是以招攬一般參觀者為主。整個展覽的重心,是讓廠商展出最新的商品,並且順利的和來自世界各國的買主洽談生意;至於日本的TGS,雖然說也讓一般的玩家入場,在會場中雖然有著販賣的動作,但是適當的將販賣物品以及展出的位置劃分開來,也能讓想要欣賞最新產品的玩家獲得最新的資訊。或許目前我們台灣要辦一個以貿易為主的展覽有點困難,因為台灣的遊戲還不足以吸引國外的買家千里迢迢的前來購買。但是難道我們連一個稍微有格調一點的展覽都辦不出來嗎?每次的展覽就看到遊戲公司在那裡清倉大拍賣,而消費者也因為貪便宜而買下大包大包的遊戲,這樣的展覽就是我們要的嗎?

說真的,筆者也知道一下子要求台灣的遊戲業者在展覽的時候不賣遊戲是相當困難的,因為許多廠商都把這難得的參展時間當做清倉的好時機。不過如果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能變得有些可看性,是不是應該鼓勵廠商盡量的多展出一些尚未推出的遊戲,並且積極的讓廠商提供和玩家間互動的場合呢?如果說政府真的有心想把這個展覽辦得像樣一點,那麼是否也可以考慮以實際的金錢來補助有心如此做的遊戲廠商呢?就像韓國的KGPC在每一次要率團出國參展之前,也是以公開甄選的方式讓韓國的遊戲公司提出各自的企劃案,然後從中選出可以一同去參展的廠商,然後提供這些廠商在參展上的資助。如此的作法,是不是可以讓一些財力不是很充裕,但是卻比較有創新能力的遊戲廠商出頭呢?

每一次到國外看展覽,看到展覽中那種無限的活力,總是讓筆者感慨為什麼在國內沒有類似的展覽。或許現在要一口氣把台灣的遊戲展覽做到像國外那樣有點困難,但如果不踏出第一步,慢慢的改變廠商的參展心態以及消費者參觀的感想,那麼台灣的遊戲展覽將永遠像是個大賣場,這是各位所想要看到的嗎?

(2002.04 發表於電腦玩家雜誌)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