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猩球 Planet of the Apes 影評


將知名的舊電影重拍,對於好萊塢的各製片公司來說是相當常見的作法。像是今年暑假檔期的兩部續集電影《神鬼傳奇2》以及《怪醫杜立德2》這兩部電影的首部作品,其實也都是參考自早年的舊電影,而這部《決戰猩球》早在多年以前就有一部同名的電影推出。不過嚴格說起來,與其說這部電影是老片新拍,還不如說這部電影是另一部參考了同名原著的作品。由於之前的那部舊片筆者並沒有看過,對於那部影片的印象只有影片的內容是講到猿人控制了星球統治人類、以及在錄影帶出租店看過封面上那個倒在地上殘破的自由女神像。因此在本次的影評中筆者將不討論兩部影片的差異,而將集中在這部影片的表現上。

說真的,筆者覺得導演Tim Burton是一位相當具有個人特色的導演,由他所執導的幾部影片像是《剪刀手愛德華(Edward Scissorshands)》、《蝙蝠俠第一集(Batman)》、以及《斷頭谷(Sleep Hollow)》等片,都可以看出他所營造出那獨特的世界觀以及特異的風格。在本片中猿人所控制的星球上的城市、以及活靈活現的猿人社會,都可以看得到之前幾部影片的影子。特別是幾個從遠處觀看猿人都市的遠景,所營造出來的感覺和《蝙蝠俠第一集》中所營造出來的高登市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筆者個人覺得或許是題材選擇的關係,猿人都市所能夠發揮的創造空間不是那麼得自由,因此和之前的《斷頭谷》所營造出來的風格相比,這一次的影片中所能夠帶給觀眾的感受不是如此的強烈。

另外當筆者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總是覺得本片在某些劇情的片斷很有大爛片《地球戰場(BattleField Earth) 》的相同感覺。在影片中導演所表現出的猿人的生活型態,以及猿人們的社會結構,其實都不斷的在影射著現實社會中的腐敗及權力早成擁有者的改變。這種用影片來諷刺現實社會的方式雖然可以給觀眾不少省思,不過對於這樣一部娛樂片來說,總覺得如此的內容太過於沉重。像是在影片中當觀眾看到猿人在玩牌的時候也會作弊、或是猿人也有貪生怕死的行為時,雖然觀眾都會發出會心的一笑,但是這樣的內容在影片中卻沒有什麼意義。或許導演有他個人的看法;或許說他所要表現的是無論生物如何的進化,但最後都會演進到這個階段。筆者並不是導演,不知道這些橋段所要表現的是什麼,但總覺得在這樣的影片中少一些說教的成份不是更好嗎?

就整個猿人社會以及影片中相關世界的設定來說,這部影片是非常成功的。光是影片裡大量的猿人演員的裝扮、以及猿人部隊所穿著的盔甲,就可以看出製作單位的用心。影片中猿人的行為以及行動的方式,也非常符合我們“人類”觀眾的想法。因此影片中猿人的所做所為,筆者覺得都相當的合理。不過也由於這可怕的化妝技巧,使得這些裝扮為猿人的演員幾乎都“面目全非”了,很難一眼就認得出是由那位演員所扮演的。相較之下,扮演人類的演員像是男主角就吃香得多了。至於在影片中扮演人類領導者女兒的Estella Warren,可以說是除了男主角Mark Wahlberg 之外筆者唯一認得出來的角色。這位曾在《生死極速》中出現的女星,不愧是水上芭蕾出身的,因此在本片中也不忘記讓她表現一下泳技。

影片開始後沒有多久,男主角就為了要找回前去探險的猩猩而搭乘太空艇出發,在遭受到磁暴的撞擊後落在這個被猿人所統治的星球。或許是筆者這一類的科幻電影看得太多了,也或許是筆者曾經看過某篇報導上導演曾宣稱結局一定和之前同名的那部作品不同,因此當看到太空艇受到磁暴撞擊時標示時間的指數跳動時,筆者就猜到了男主角所搭乘的太空艇一定是進入了時光隧道。在這個階段,筆者所猜想的故事發展是星球上的猿人是由當時實驗中失蹤的猩猩所演化的。不過隨著男主角取得了與母艦連繫的裝置後,筆者就已經推想到了後來的相關發展。當然筆者的推測後來果然成真,不過這並不影響觀看電影的娛樂性,因為在這一階段的故事發展以及劇情上的轉折,其實表現的相當不錯。

在影片的最後放一個驚人的結局,似乎是目前許多電影常用的方法。像是之前的《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以及《驚心動魄(Unbreakable) 》等片,在最後的結局都會搞一個驚人的結局來當做收尾。不過要玩弄這種手法,結局必須要讓觀眾能在思考之後有著「原來如此」的想法才是成功的。在《決戰猩球》的最後,導演也弄了一個滿震憾的結局,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筆者個人的智商不夠,所以就算到了現在還是沒有想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使得這個結局的效果相形之下差了許多。如果說各位有人能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歡迎你們將您的想法寫封電子郵件來告訴我。

(2001.08.13 發表於狐貍窩)


您可以在這裡留下你對這篇文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