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的印象中,Steven Spielberg所執導的作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種是《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 》、《印弟安那瓊斯三部曲》這種以娛樂以及視覺效果為主的影片;而另一種則是像《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這一類有著深沉的個人意念的作品;至於Stanley Kubrick 這位大師的作品,筆者則必需很坦白的說大部份都看不太懂。因此當筆者前往電影院觀看這部由兩位大師合作的影片時,其實心中的感覺是相當複雜的,很擔心看到一部沉重的影片。不過在看完影片之後,筆者必需說自己原來的想法是多慮了,在這部影片中雖不能說沒有那些隱喻或是傳教的成份,但是在Steven Spielberg的全面控制之下,這部影片其實也還有著相當的娛樂成份,讓看電影的人不用在深沉的劇情中渡過這兩個半小時的撥放時間。
影片裡所描述的是一個未來的世界,在那個年代裡,人類創造了許多機器人來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曾在《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中表現出色的小男孩Haley Joel Osment所扮演的,就是一位使用高科技所創造出來的機器人小孩~大衛。劇中的一對夫婦由於親生的兒子受了重傷,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即將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因此被選為撫養大衛的對象。在這影片的第一階段裡,我們看到了這對夫婦中的太太由原本無法接受大衛來取代自己的兒子,而到慢慢的接受這個機器人小孩的轉變。而一幕由Frances O’Connor所飾演的母親慢慢的唸出關鍵字,啟動大衛的認養系統,讓大衛正式的成為自己小孩的一幕,實在表現的相當的出色。當大衛從口中喊出「母親」的一刻,整部影片的溫馨成份可說到達了頂點。
不過故事若是就這麼平順的發展下去,那麼這部影片就一點看頭都沒有了。在接下來的故事發展中,這對夫婦的孩子奇蹟似的治好了,而隨著這個小孩回到家裡的那一天開始,大衛原本看似溫馨的生活也隨之改變了。畢盡大衛只是的機器小孩,無法和親生的子女相比,因此一次又一次的誤會所導致的後果,就是最後大衛被遺棄的這個事實。在這一段的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導演似乎想在影片中述說著什麼,因此我們看到這位母親雖然打算將大衛帶到製造工廠,但卻因為不忍見到大衛被銷毀而選擇了將大衛遺棄的這個方法。讓我們看看現實的社會中,有多少的野貓野狗都是因為失去了主人的寵愛,而落到現在的這個下場。雖然說筆者用貓狗來比喻這兩件事並不是很恰當,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導演所要傳述的是責任感這個主題。
影片到了這裡,溫情的一段已經過去了。隨著大衛以及其他被遺棄的機器人被捕,而來到了以凌虐機器人為樂的處刑場,影片正式的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人類以破壞機器人、毀滅機器人為樂,而一幕大衛被綁上處刑場、由主持人帶頭準備消滅大衛的劇情。雖然說最後劇情的發展是全場的觀眾因為大衛太像人類而同情他,因此使用手中的物品打得主持人落荒而逃,使得大衛免於在處刑場裡一死的最終發展。如此戲劇化的表現方式,正是Steven Spielberg的拿手作法。之後一幕幕大衛和Jude Law所扮演的機器舞男為了找尋可以讓大衛成為真正小男孩的劇情,酷炫的場景以及高科技化的都市,都像極了在《回到未來第二集》裡那種未來都市的表現。藉由一條條的線索,最後大衛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創造者所在的地方。劇情發展到此,又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裡大衛所看到的,是一個個長得和自己一樣的機器人小孩,而一個個掛在牆上的機器人小孩、以及實驗室裡詭異的氣氛,讓這一段簡直就有著恐怖片般的氣氛。而大衛到了此時才發現自己並不是獨一無二的,不過是他的創造者依自己死去的兒子的外貌所開發出來的機器小孩。受到打擊的大衛,於是跳入海中,慢慢的沉到了海底。
事實上,筆者個人認為這部影片若是只演到這裡,那麼全片的表現將更為出色。因為它所留下的會讓觀眾不禁去思考,到底大衛是否已經算是個真正的小孩了。可惜的是導演似乎不是這麼想的,因此他讓大衛被救起,繼續的去找尋自己的下一步。至於影片最後那一段兩千年後的世界以及最後的一段溫馨的故事,雖然說非常的感人,但是筆者認為這樣的結局有些畫蛇添足,還不如不要這一段的好。為了讓各位閱讀本影評的讀者能到戲院去體驗一下這部影片,因此筆者就不透露這最後一段的故事內容,請各位自己到電影院裡去欣賞吧。
(2001.08.24 發表於狐貍窩)
銀狐 Silver Fox。一個在遊戲業打滾30年的老頭,現在則是半退休狀態的說書人。有空喜歡玩玩遊戲,談談遊戲產業的事。喜歡出國旅遊,四處吃吃美食增加體重和膽固醇,當當兼職的遊戲顧問、做遊戲的評測,玩一玩自己有興趣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