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遊戲 Spy Game 影評


將老帥哥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和小帥哥布萊德彼特(Brad Pitt) 兩個人放在一部電影裡,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對於這一類型的老少配所營造的戲劇效果,是這幾年好萊塢的電影所喜歡使用的招術。事實上布萊德彼特就曾經演過多部這一類的老少配的電影,像是和金獎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 演出的《第六感生死緣(Meet Joe Black)》、以及和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 演出的《致命突擊隊(The Devil’s Own) 》。不過筆者必須要說,在看過《間諜遊戲(Spy Game)》之後,才發現之前的那些嘗試都是失敗的。或許是布萊德彼特原本就有著類似勞勃瑞福的風采,也或許在之前的《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 》兩人就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因此本片的效果特別的好。

影片的一開始,就是由布萊德彼特所飾演的年輕的間諜在中國執行某個救援任務失敗被捕;而由勞勃瑞福所飾演的中情局工作人員,則是面臨到要在這退休前一天的上班日想辦法把自己一手帶出道的年輕人救回的局勢。就在這個緊張的狀況之下,由於牽涉到政治問題以及中情局內部某些高官的主見,使得這個被捕的年輕間諜可能因此會成為這次事件下的犧牲者。於是勞勃瑞福必須要一面在會議中和這些官僚周旋,另一方面則是要努力的利用各種的方式來救出布萊德彼特。在這個階段,我們會看到部份高官為了某些政治上的問題,而不惜犧牲布萊德彼特,這種在劇情中隱藏著政治陰謀或是權力的表現,在好萊塢的電影中可說是常見的元素。

或許有些讀者會以為劇情發展到這裡,應該就要開始進入救援行動了吧。事實上影片到了這個階段,就開始進入一段段的回憶片段,讓觀眾能夠藉著這一段段的回憶來瞭解兩位主角的背景,同時藉由這些回憶來表現出兩人那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因此我們會看到從一開始越南的任務,布萊德彼特只是個接受中情局暗殺任務的士兵,從他完成任務的表現而受到勞勃瑞福的注意;而後勞勃瑞福安排了一連串的計劃來慢慢的培植他成為情報員,而將三段訓練的過程剪接在一起,更是讓這些回憶的片段看起來節奏明快,而不會讓人感到沉悶。影片這種將回憶片段夾雜在會議的過程中,更是讓觀賞的觀眾可以一起和電影中的其他與會者一樣慢慢瞭解布萊德彼特這個角色。因此我們會看到在東歐的任務後,兩人由於對線民的保護方式不同而有了爭執;而在貝魯特的任務後,更因為兩人的立場不同而從此不一起執行任務。

如果各位有看過導演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的其他作品,就會發現到在本片中有很多相當類似的橋段。像是在本片中不斷的灌輸政治陰謀的思想,就好像在《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中指控政府利用高科技來監視民眾的生活;而勞勃瑞福和布萊德彼特一幕又一幕因為觀念不同而產生爭執的畫面,也像在《赤色風暴(Crimson Tide)》中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 和金哈克曼(Gene Hackman)因觀念的不同所產生的對立類似。當然在本片優異的剪接技術以及長鏡頭運鏡所表現的風格,以及不斷使用靜止畫面配上字幕及時間,也讓整部影片的節奏十分明快。

如果不是影片最後的結局太過於草率,這部影片其實是十分完美的。當我們看到勞勃瑞福用自己的畢生積蓄去賄賂電廠的主管,要他們想辦法使當地區停電以利營救行動的執行。問題是就算真的在澎湖有著一支美軍的救援部隊、就算真的停電可以使得監獄陷入不設防的狀況,幾架美軍的直升機可以就這麼突破中國的空防嗎?就算真的有這個可能,難道說監獄裡一點防禦的能力都沒有,連一支美軍的突擊隊都擋不住嗎?而隨著影片的結束,筆者不禁要想,勞勃瑞福假造中情局局長的命令難道沒有任何後疑症嗎?而被救回來的布萊德彼特則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這一切的一切,隨著影片的結束而沒有任何的答案。

(2001.12.26 發表於狐貍窩)


您可以在這裡留下你對這篇文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