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三年『雲端』這兩個字在台灣被炒得很火熱,一時之間好像什麼產業不和雲端兩個字扯上關係就落伍似了。而這股雲端熱到現在還在持續,再過一陣子不知道會不會出現『雲端臭豆腐』或是『雲端豬血糕』這一類造神的宣傳。
在雲端遊戲這個領域,OnLive是讓人不得不注意的一間公司。最近該公司爆發了裁員、破產、資產轉移等一連串的新聞。因此銀狐順便整理了關於OnLive的相關新聞,將OnLive從崛起到最近這一波的新聞做個一系列的介紹。
在這之前,先來介紹一下OnLive是什麼樣的服務。簡單的說,OnLive是一種類似租用遊戲的觀念,玩家透過網路直接遊戲存在OnLive主機上的遊戲,由伺服器端將遊戲執行的效果傳送到玩家端的螢幕,玩家的操作再透過網路傳回到伺服器進行互動。由於執行遊戲是在伺服器這一端,因此玩家端不需要為了配合遊戲而不斷的升級,只需要有良好的網路環境即可。有些人看到OnLive的新聞以為這和Steam一樣,就是完全沒有搞清楚OnLive是個什麼服務。
OnLive的第一次正式曝光是在2009年的GDC(當時的國外遊戲新聞報導在此),這個在當時算是相當嶄新的概念,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雖然說網路環境是否能夠提供這樣的服務,遊戲的過程是否順暢等問題在當時都是疑問,不過OnLive的出現曾經讓很多人認為這是數位時代遊戲發行可能的趨勢之一。
OnLive的原始股東包含了Warner Bros、Autodesk、Maverick Capital、AT&T以及Lauder Partners等等。隨著OnLive 2009年在GDC發表後,也吸引了其他的投資人加入。HTC也在去年投資了4000萬美金取得OnLive當時增資的特別股。
美國地區的OnLive服務於2010年6月10日正式開始(當時的國外遊戲新聞報導在此),而英國地區的服務則是從2011年9月22日正式開始(當時國外遊戲新聞遊報導在此)。隨著OnLive服務的正式上線,原本被人認為會是服務最大障礙的網路連線速度似乎已經克服了。
隨著OnLive的服務正式上線,也開始支援各種不同的平台。除了傳統的Windows平台外,Mac、iOS、Android等平台也陸續的支援。而加入OnLive服務的遊戲廠商也越來越多,超過50家以上的遊戲發行商提供了它們的遊戲讓OnLive使用,OnLive上提供的遊戲數量也逐漸的增加。
不過就在8月17日,網路上傳出了OnLive大幅資遣員工的消息,接下來得新聞發展,是OnLive官方出來承認公司已經進入「Assignment for the Benefit of Creditors」的狀態,公司的資產將會出售給OnLive原始股東之一Lauder Partners另外創設的公司,讓OnLive的服務能夠持續下去。
根據國外新聞所引用的數據,OnLive的尖鋒在線人數大約是1800人(指的是最高在線人數),以OnLive目前所收的月費14.95美金來看,這樣的收入很難支持這間公司的運作。而OnLive為了要讓玩家使用服務的過程不會感覺到Delay的現象,大手筆的在各地建設數據中心,在入不敷出的狀況下燒光了公司的資金。
OnLive的下場如此的悽慘,讓原本聲勢還算不錯的雲端遊戲產業受到了重大的打擊。而另一間以雲端遊戲為主業的Gaikai,前一陣子也傳出了遭到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的收購。接下來這兩間公司會怎麼發展,讓我們持續觀注下去吧。
銀狐 Silver Fox。一個在遊戲業打滾30年的老頭,現在則是半退休狀態的說書人。有空喜歡玩玩遊戲,談談遊戲產業的事。喜歡出國旅遊,四處吃吃美食增加體重和膽固醇,當當兼職的遊戲顧問、做遊戲的評測,玩一玩自己有興趣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