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輔導金看遊戲產業政府輔助

最近有一部有名的電影《藍色矢車菊》(有夠難唸的片名)。有名的原因,並不是這部電影拍得多好看,或是在國外的影展得了什麼獎。而是因為這部電影拿了政府五百萬的電影輔導金,然後在幾乎沒有人知道的狀況下上檔了又很快的下檔,電影的票房只有少少的九萬元。

據說這部《藍色矢車菊》的票房這麼差,並不只是它上映之後沒有人去看。票房會低到這個程度,是因為這部電影其實上演的電影院很少,而且放映的天數也不多。片商如此安排,是因為要拿電影輔導金的尾款以及電影上演後還有一筆映演補助。所以這部片沒什麼人知道它曾經有上映過,一點都不讓人奇怪。

【Youtube 上的藍色矢車菊的電影預告】

___
仔細看看電影輔導金輔助的電影列表,裡面當然也有像是《賽德克巴萊》或是《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些賣座不錯、觀眾口碑也很好的電影。不過裡面有更多像是《藍色矢車菊》、《靠岸》等等沒人聽過,或是有人聽過卻罵聲連連的電影。而所謂的電影輔導金都是從我們納稅人的的口袋中掏出來的錢,看到政府拿這些錢去輔助這些電影怎麼能不讓人生氣。

從某個角度來看,遊戲產業其實也很像電影產業,兩者都是娛樂業(是的,你沒看錯,銀狐並不認為遊戲產業是資訊產業),而娛樂業最重要的是要能被消費者接受。而這些年來,台灣的政府並不是沒有為遊戲產業做事,在各大遊戲公司的遊說下,政府也不斷的推出各種名稱的遊戲產業輔助專案。

而這些遊戲產業相關的輔助專案不管它叫什麼名稱,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把錢發給遊戲公司,然後遊戲公司會利用這筆錢投資在遊戲公司的相關業務上,讓台灣的遊戲公司能做出世界聞名的遊戲。目標雖然是這樣,但為什麼實際的成效我們幾乎都看不見呢?

談到遊戲產業政府輔助這檔事,銀狐必須很不客氣的說,這是產官學三位一體的聯手分贓共犯結構。而身為遊戲產業一份子的銀狐,也曾經是這個共犯結構中的一員。在產、官、學三方各有各的立場的狀況下,目前的遊戲產業政府輔助如果還是採用這樣的制度走下去,那麼政府再燒多少錢在遊戲產業也是沒什麼作用的。

首先我們來看看政府(我們稱之為官)的這個方面。政府並不會莫名奇妙的突然決定要輔助遊戲產業,會決定要這麼做,自然是接受到某些方面的建言。而通常能夠將意見傳達到政府耳中的,自然是產業界的大佬們。在這樣的狀況下,政府所接收到的資訊,自然是這些公司大老闆們希望政府要做的,而其中最常聽到的就『錢』這個字。

當政府決定要拿錢來輔助遊戲產業後,為了不落人口實,最後背上圖利特定廠商的罪名,因此會成立所謂的評審小組來決定錢該撥給那些公司。而所謂的評審小組的成員,則會由產業相關人士組成(我們稱之為學)。這幾年台灣的學界開始有一些遊戲相關的科系,因此學界開始有較懂遊戲的人士。不過早在很多年前,那時所謂的評審經常是連遊戲是什麼都搞不懂的學界成員。

有了評審委員們,接下來有興趣爭取政府輔助的遊戲公司(我們稱之為產)就開始提計劃了。而所謂的計劃,當然就是遊戲公司用來說服政府為什麼要撥錢給它們的重要工具。而這個審查,通常都是在遊戲開始進行開發之前,因此審查資料通常也都是書面資料。

俗話說『說得比唱得好聽』,在這裡則是『寫得比做得漂亮』。遊戲公司為了爭取到政府的輔助款,就要想辦法將這個提案報告寫得漂亮。到底什麼樣的遊戲才是消費者會接受的,在這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報告題目才會引起評審委員的興趣,什麼樣的報告內容才會通過。

站在政府的角度,每個年度的預算是有限的,因此希望評審單位能盡量『公平』的撥給不同的遊戲公司,避免有單一公司拿到太多的政府輔助引來不必要的流言。也因此所謂的『一間公司一年只能拿到一個政府輔助案』的默契就這麼形成。而每年的預算若是沒有用完,又會背上『預算執行不力』的批評,因此若是某年度遊戲公司的提案太少不足以消化這筆預算時,輔助案相關單位就會暗示遊戲公司『今年的預算還有剩』要遊戲公司快點來爭取。

站在評審委員的角度,因為輔助的重點是遊戲開發,因此遊戲結束開發後的營運成績並不重要。評審委員會希望在他們手上通過的輔助案要嘛是有『先進的技術』、『國內產業從來沒有過的』不然也要是『嶄新的創意』。至於這些輔助案完成後有沒有市場競爭力,這個產品消費者是否買單,這根本不是評審的重點。換句話說,如果有那間遊戲公司不長眼的提出一個『以獲利為目的』的輔助案是別想通過審查的。

至於站在遊戲公司的角度呢,部份的遊戲公司則是抱著『可以從政府拿錢為什麼不拿』的心態。因為政府不會全額輔助整個開發案的經費,因此遊戲公司為了拿到更多的錢,紛紛採取了灌水的手段來擴大能夠獲得輔助的金額。明明這個輔助案的開發小組就只有十個人,為了要拿到更多的錢,先把開發小組的人數灌水到二十、三十甚至是更多,藉此將整個專案的開發經費的基數變得更大。這樣就算政府只輔助了一部份,遊戲公司實際獲得的金額也足以負擔『實際』的開發經費。在一般我們的認知中,以少報多這樣的行為叫報假帳,但是在政府輔助的領域中,這樣的行為行之有年,而且被當作是業界慣例。

遊戲公司為了從政府那裡弄到輔助款,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怪招。配合輔助計劃需要審查成員的工作日誌,需要有人專門負責『生產』這些計劃成員的工作日誌。因為這些列在輔助計劃中的專案成員不見得真的在做輔助的計劃案,因此做出來的工作日誌還需要大家配合簽名一起造假。而某些遊戲公司則是把『取得政府輔助款』當作業績一樣,每年還將這個列入專案負責人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中,視其為重要的業績目標。這種將政府輔助列為公司重要收入的狀況,更是顯得遊戲產業政府輔助的荒謬性。

銀狐一直認為,所謂的政府輔助應該是用來建購整個產業的基礎,而不是拿來給特定的遊戲公司進補。傳統這樣的提案→審查的政府輔助,只會培養出一些政商關係良好、會寫報告的公司,這些公司不見得真的會做出什麼叫好又叫座的遊戲,但是因為熟悉政府的運作流程以及評審委員的胃口,很容易靠著書面上的報告拿到政府輔助款。而政府花了大筆的錢,卻只肥到少數的遊戲公司,對於遊戲產業實際的幫助卻很有限。

政府的輔助到底應該是採用『雪中送炭』還是『火上加油』的方式,這方面一直都有爭議。但是拿政府輔助款的人若是抱著這是『收入』的心態,而不是『多了這筆錢可以再多做什麼』的心態去做事,那麼這樣的輔助計劃就不會產生太多的效果。用電影來舉例吧,如果兩名導演都籌了五百萬要拍電影,然後兩個人都申請到一百萬的電影輔導金。一名導演心裡想的是他只要花四百萬就好了;另一名導演想的是他多了一百萬的資金可以用,這兩者誰比較有可能拍出好電影?

而目前遊戲產業的政府輔導雖然燒了很多錢,政府也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來輔助數位產業,但實際的效果呢大家認為呢?有一句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垮,靠自己最好。』,銀狐並不是說不希望政府輔助遊戲產業,但以往這樣的輔助方式在經過了這麼多年,應該看得出效果不佳。政府如果要持續輔導遊戲產業,也該考慮一下換個作法了吧。

4 comments

  1. 產業沒有自己一套健康的循環,只不過就是慢性自殺而已,
    最近這陣子很明顯看出來產業已經是重症了

  2. 我認為若政府補助遊戲產業這項目,若相關官員沒在遊戲或文創產業待過,要政府換個作法來補助,應該也不可能,因為他們不懂這產業。所以只能拿書面報告&工作日誌判斷是不是真的有在研發….。我倒認為不用補助這些開發費用,反倒是行銷/宣傳,或是租稅優惠等,政府可以免費補助。

  3. 我有朋友能進遊戲公司,是因為廠商可以得到政府的薪資補助(一個月一萬)才被率取。只是公司的想法僅是省了一萬的支出而不是加碼找夠好的人才。

    1. 我也聽說過有遊戲公司用22k來聘用新人.
      這些公司用這樣的薪水, 早晚會面臨新人長大(學會技能)後跳槽的現象.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