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遊戲開發記事【03】從《巴哈姆特之怒》到《我叫MT》

在發現《巴哈姆特之怒》這款遊戲的樂趣之後,銀狐花了不少時間在這款遊戲上,也花錢儲值並且體驗了一下遊戲中的付費點。在那個時候,因為《巴哈姆特之怒》的成功,市場上也出現了許多類似的遊戲,其中大多數的遊戲銀狐也都簡單的試玩過,發現幾款遊戲的玩法沒有太大的改變。

做遊戲做了這麼多年有個職業病,就是當自己玩一款遊戲玩上一陣子之後,就會開始思考怎麼樣運用別款遊戲的遊戲模式。就以《巴哈姆特之怒》這款遊戲來說,這種簡單、隨處都可以拿出來玩的卡牌遊戲,還可以運用在什麼樣的遊戲上,銀狐就不斷的在思考著。當然,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也會想著有什麼樣的地方可以改變,要改變成什麼樣子可以帶給遊戲更多的變化和樂趣。

銀狐喜歡的遊戲類型是角色扮演遊戲,之前在電腦上不管是MMO或是Web Game也都是玩角色扮演遊戲為主,像是Blizzard的《魔獸世界 (World of Warcraft)》這款知名的MMORPG更是從它開放台版之後一直玩到現在。在開始玩手機遊戲之後,銀狐就不斷思考著手機遊戲上的角色扮演遊戲到底該是什麼模樣?

由於手機遊戲受到網路狀況的影響,因此直接把傳統的角色扮演遊戲或是MMORPG搬到手機上並不見得能夠完全表現出它的特色。銀狐在玩過《巴哈姆特之怒》之後,也試玩過幾款日本遊戲公司在手機上推出的角色扮演遊戲。不過這些遊戲玩起來就像是玩攜帶型遊樂器那樣,並沒有考慮到手機遊戲的特性。

隨著《巴哈姆特之怒》這款遊戲玩的時間越久,銀狐開始在想,這樣的遊戲模式是否也可以套用在角色扮演遊戲上。剛好《巴哈姆特之怒》這款遊戲核心的角色養成其實和角色扮演遊戲的核心是相同的,要將這種遊戲模式套用到角色扮演遊戲上,然後在手機這個平台上做出一款隨時可以拿出來玩一下的遊戲似乎是可行的。

在銀狐的預想裡,這款遊戲是這樣的:

玩家第一次進入遊戲時,要從四位不同職業的主角中挑選一位。然後系統會依據這四位主角的職業,自動搭配另外兩位其他職業的角色給玩家組成冒險隊伍。這基礎的三名角色,就是玩家一開始進行遊戲時的隊伍。當然在遊戲中玩家可以到酒館招募其他的角色(抽卡),然後玩家可以自行變更隊伍的成員。

組成隊伍後,玩家會出現在遊戲中的新手村。在新手村裡會有一些商店,提供基本的服務。像是旅店讓玩家休息、恢復角色的體力;酒館讓玩家招募更多的角色;裝備店與道具屋販賣各式各樣的裝備以及冒險需要的道具;然後訓練屋用來提升角色的能力。在這個階段,遊戲會先導引玩家離開新手村到外面進行冒險。

玩家離開新手村之後,會看到大地圖畫面。在大地圖上,會劃分為許多的區域,這些區域分別有著像是『綠草平原』、『陽光之森』、『骷髏河谷』等等的名稱。這些區域,就像是角色扮演遊戲中的一張張地圖,每一張地圖都會出現不同等級的怪物,玩家的隊伍若是不夠強就進入高等級的區域時,是會被該區域出現的怪物滅團的。

此時新手導引會指引玩家點選綠草平原,這是遊戲中怪物等級最低的區域。玩家點選後,就會隨機的跳出幾隻這個區域會出現的怪物(例如:史萊姆、史萊姆貝斯等等),然後就進入自動戰鬥。戰鬥中玩家若是被怪物打敗,那麼就會在復活後出現在新手村;如果玩家打敗怪物,就會進入掉寶的流程,依據怪物的種類決定隨機的掉寶,這些掉落的物品可能是金錢,或是其他的物品。

※備註說明※
以新手教學的觀念來說,這個時候應該會避免出現比玩家強的怪物,或是玩家被怪物打敗的狀況。初期應該是要教導玩家怎麼進行戰鬥,然後讓玩家享受戰鬥獲勝後獲得獎勵或是角色升級的感動。由於遊戲中還有道具的設計,因此也要教玩家如何使用道具(像是玩家被怪物攻擊後使用藥水恢復生命這樣的流程)。

戰鬥結束後,再導引玩家回到新手村,把剛才打倒怪物獲得的道具賣掉換取金錢。這個時候,新手教學會帶領玩家來到酒館,讓玩家體驗一次在酒館召募角色的流程。然後教導玩家如何分辨角色的能力以及如何更換隊伍的成員。遊戲中的隊伍雖然是四人隊伍,不過第四個位置是留給其他玩家的支援角色,因此當玩家獲得超過三個角色以上的時候,就要自己決定要使用什麼樣的隊伍組成。

接下來新手教學會再導引玩家離開新手村,再一次的讓玩家點選綠草平原。這一次會導入支援好友的系統,讓玩家選擇其他玩家的角色加入自己的隊伍協助進行戰鬥。在這邊會讓玩家知道自己隊伍的隊長,就是其他玩家會看到的支援角色。而支援角色的能力,可以影響隊伍的戰鬥能力。戰鬥結束後新手教學就告一段落,讓玩家開始自行摸索遊戲。

這個在銀狐腦中規劃的手機上的角色扮演遊戲,省掉了原本在MMORPG裡玩家必須要不停的在地圖裡移動找尋怪物的過程,也把戰鬥的過程從玩家需要操作改為了自動戰鬥,算是銀狐個人依據當時認定手機遊戲的特性所做出的改變。而玩家的隊伍成員為三人,實際上擁有的角色數量比這個數量要多,則是為了讓玩家依據自己的喜好,可以做出不同的隊伍組合的想法。

從遊戲的流程以及玩法來看,這款遊戲其實還保留著《巴哈姆特之怒》的精髓。然後包上角色扮演遊戲的外皮,增加了打怪掉寶以及裝備的設計,讓這款遊戲更像是角色扮演遊戲一些。以當時銀狐個人對這款遊戲的定位,它比較像是一款遊樂器上的單機角色扮演遊戲,玩家間的互動只有支援隊友以及聊天的功能,並不是一款玩家間互動性很高的遊戲。

就在銀狐想著要做這樣的一款手機遊戲時,市場上出現了《我叫MT》這款遊戲。這款以網路上使用《魔獸世界 (World of Warcraft)》作為題材的同人動畫作品,在累積了相當的人氣之後,授權給大陸的遊戲公司開發出了這樣的一款遊戲。因為遊戲中使用了大量《魔獸世界》的世界觀、角色以及故事背景,因此遊戲本身就充滿著角色扮演的氣氛。

而且《我叫MT》這款遊戲在戰鬥的表現更是加入了大量的特效以及視覺表現,相較之下《巴哈姆特之怒》的戰鬥效果就變得很陽春。雖然說在《我叫MT》中的角色是用卡牌的方式來表現,不過就算長得像卡牌,在戰鬥進行的過程中的動感還是相當不錯,不管是直接的肉博攻擊或是遠距離的法術也都表現得很到位。

因為《我叫MT》的成功,接下來市場上陸陸續續的出現了許多類似的遊戲。這些遊戲大多保留著《我叫MT》的模式,然後在戰鬥的表現上不斷的強化。而《我叫MT》的出現,也讓這種所謂的卡牌遊戲往角色扮演遊戲的領域跨了一大步,也讓銀狐確認了這樣的模式是有搞頭的。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